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产品展示
发布日期:2025-11-23 21:42 点击次数:125

炒股高手与散户的根本差距,竟在这3点认知!

炒股抄底到底有多难?

炒股这事吧,说起来挺容易,其实大多数人都觉得,抄底是一种很安全的选择,他们往往信心满满地买了股票,但等着股价大涨,现实是,真正的大底几乎没人能抓住,绝对的大底不是每天都能碰上的,这点其实很明显。

你回顾一下过去三十多年里,其实真正出现过的大底,也就那么几个,像2005年7月、2008年10月、2013年6月,或者2019年1月,总共也就寥寥几次,很多人坚信自己能抄到大底,结果一看历史,不管怎么努力,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抓住阶段性底部。

大部分炒股的人都没意识到,所谓低点,往往只是阶段性底部,而不是历史大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视觉误差,才是很多投资者被误导的关键原因之一。

你打开炒股软件的时候,默认显示是120根K线,因为这个设置,导致大家觉得看到的是全部走势,结果其实只是局部,假设你把界面切得更大,比如240根、360根K线,或者480根,再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同样的价格点,位置感完全变了。

视觉上的感觉,其实特别主观,比如你用120根K线,那些低点看起来很明显,可数据一放大,低点马上变成了小波段底部,再多放大几个周期,所谓“底部”还会不断变化。

比如某股2023年3月15日的低点,当时大家觉得已经很低了,大家纷纷抄底,但如果把周期拉长,几年走势打开一这个位置根本不算大底,只是一个小周期的小底,后面的阶段性底部反复出现,好几次,认知一下子变得模糊了,有人心态也跟着崩了。

类似的现象,不光存在于炒股,其他领域也是一样,比如买房,有人认为自己买在了谷底,然后过几年,别的城市房价跌得更猛,这时他们才恍然大悟,所谓“底部”很多时候都是相对的,只要周期拉长,局部低点可能就是新一轮下跌的起点。

这个认知误区,其实很普遍,英国行为金融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两拨投资者看同一个股票的走势图子,结果告诉一组人只看十天,另一组人只看两年,十天组普遍认为已经跌到顶了,适合买入,但两年组却认为,只是正常回撤而已。

K线图的周期大小,会极大地影响人的判断,不光是股市,包括期货、基金,甚至加密货币,大家都容易被视觉短板限制思考。

比特币2021年11月底曾创下历史新高,不少新玩家觉得已经到了顶点,随后价格腰斩,很多人以为熊市已到尽头,疯狂抄底,2022全年,比特币再度下跌,原来阶段性底部,就是更长周期的大顶部,最后持有者苦不堪言。

这件事背后,其实讲的是,认知的边界和信息维度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你只用固定短周期去看股市,判断往往会失准,只有不断切换视角,才能形成比较客观的判断。

那怎么避免这个坑呢?有两个实用方法,第一,你得学会多周期观测,比如日线、周线、月线一起然后再拉长历史数据,不要只用软件默认界面,第二,记住底部永远不是静止状态,他其实是动态演变的,学会用“过程”理解底部,比只盯结果要靠谱得多。

另外,心理因素也很重要,行为经济学里有个“锚定效应”,就是说人看到某个价格后,很容易以这个价格为基准,觉得暂时的低点就是绝对的底,但如果你问自己一句,这个低点在更大周期里到底算什么?你会发现答案往往会让自己大吃一惊。

而对于经典的缠论、波浪理论这种技术分析方法,其实很多高手早就强调过,“周期切换和多视角”,才是分析的核心,而不少散户死磕某一天的K线走势,结果被K线缩放玩死了,每年都有不少人掉坑里,怨天尤人。

你2023年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有一段时间,连续上涨,一些散户大举做多,结果刚抄底不久,一波回调直接被套,这时大家都觉得市场无情,只是周期看得太短,没认清大势。

另外,机构投资者普遍都喜欢多维度观察市场,他们会同时用周线、月线、甚至季度线分析,不会只开着电脑窗口默认的K线傻傻盯着,大资金长期胜率也高于普通投资者,这一点其实很值得散户们学习。

炒底很难,绝对的大底天时地利人和,错过一次两次很正常,关键不是硬抄,而是学会用不同周期看待市场,只有切换视角,才有可能接近答案。

问题来了,未来会不会有一天,人们能通过AI算法或数据模型,精准找到大底?或者我们有没有其他认知工具,能消除周期和视觉的误导?你觉得呢?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