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邓艾沿着阴平的小路绕过剑阁,直接来到成都平原。
看到这支“忽然出现”的奇兵,蜀汉各城的守军都纷纷退缩,就连蜀王刘禅也选择了放弃战斗。
刘禅投降嘛,是因为那会儿成都城里没一个能挺身而出的。
要是那四位名将里头有一个在成都的话,邓艾的偷袭就肯定打不下来!
老兵廖化的实战经验真是宝贵得很,他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临场应变的能力让人佩服,懂得以稳为先,把握住关键时机,善于用人,还能稳住阵脚,确保全局。
快到蜀汉末了,蜀地那些人也都凋谢得差不多了,能拿得出手的将领,基本上没有几个了。
现如今还能站出来扛起大旗的,将领,基本上都是当年那些老将。
作为老辈中的老前辈,廖化也算是熬过来了。那会儿他跟着关羽守荆州,后来又随着诸葛亮北上伐魏,蜀汉的将领里,他的实战经验算得上最丰富的一个。
要是廖化待在成都,说不定很快就能把当时的形势分析得明明白白,也能选出最合适的应对办法。
在过去的日子里,刘禅真是没得让人用,只能让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去抵挡邓艾这个人。
诸葛瞻虽然从小就喜欢看兵书,可是从未走过战场,一碰到真正厉害的对手,就别想了。
因此,当邓艾让自己儿子邓忠出来和诸葛瞻对阵时,诸葛瞻还能坚持住,可一到了邓艾自己亲临战场,情况就变得应付不过来了。
诸葛瞻一败,绵竹就跟着丢了,代表着成都的最后防线也彻底崩溃了,邓艾完全有机会直接攻占成都城。
大多数人都觉得,绵竹的丢失主要是诸葛瞻的责任,作为指挥官,他的决策出了问题。
遇到这样一支孤军奋战的队伍,就像撞上一只关在笼子里的老虎似的。
人在笼子外头,别自己跑进去跟那只老虎拼命,倒是想办法把老虎关在笼子里,不让它吃东西,等它饿得不行了,再找机会下手。
可惜,诸葛瞻就没搞明白这个道理,他偏偏主动出击,想跟邓艾的军队一决雌雄。
诸葛瞻误以为,邓艾部下的这些士兵长途跋涉累得够呛,正处在虚弱的状态,所以这会儿是个绝佳的好时机,把他们一网打尽。
没想到,这些跟着邓艾一起跨越千山万水、克服重重困难的士兵,个个都是真刀真枪练出来的精兵强将。
这些受训有素的猛人,都是十里挑一的硬汉,平日里不懂疲惫,只要手里有吃的,邓艾吩咐他们做啥,他们都能干得妥妥帖帖。
而且他们此刻孤军奋战,身处危险之中,对于他们来说,每一场战斗都像困兽般拼死一搏,都会放开全部底牌,全力以赴,决不罢休。
至于诸葛瞻这边的蜀军,基本上都是些许长时间待命的守备部队,战斗力自然比不上那批士气高昂、冲锋在前的野战军。
可是诸葛瞻没察觉到这一点,尽管兵力占优,结果还是败了,葬送了蜀汉最后的希望。
其实诸葛瞻的想法也算得上有道理,可就是考虑不全面,他只看到魏军长途跋涉这一点,却没想到魏军还会拼命反抗,这也暴露出诸葛瞻在战斗经验上的不足。
廖化毕竟战斗经验丰富,绝对不会主动去找魏军,只要把绵竹坚守住,邓艾那帮“敢死队”就没地方发挥,迟早会露出破绽来。
名将张翼那份沉着冷静,真是让人佩服,没动摇,稳扎稳打,就像个定海神针似的。
张翼虽然没有廖化那样丰富的实战经历,但做事确实挺稳健的。以前刘备还在世的时候,张翼就被他挑为“书佐”了。
书佐就是管文案、秘书那一块的,能干这个活,说明张翼肯定挺靠谱、沉得住气,要不然刘备也不会一直让他留在身边。
后来刘备一看,觉得张翼确实有本事,派他做秘书实在是挺浪费人家。于是就让他去当了江阳县的县令。
汉中之战时,张翼作为赵云的手下,在汉水之战里立了点儿功,后来被提拔做了太守。
诸葛亮把南中整治完毕后,张翼又被调去守着南中那块地儿。
不过,张翼治理得比较严,南中的那些蛮夷心里不太舒服,结果就起了兵造反。
张翼原本打算亲自出面处理这事,但朝廷觉得他带兵去怕会弄巧成拙,结果把事情闹得一发不可收拾。
有人劝他赶紧赶去成都赔个不是,说不定还能得到原谅。但张翼不愿意这么干,他担心自己走了以后,那些闹事的蛮夷还会再闹乱子。
一直等到马良继任到达,张翼才收拾东西走人,避免了那些蛮夷趁机闹事。
在诸葛亮北伐那会儿,张翼表现得挺积极的。诸葛亮去世后,他被封为关内侯,负责尚书的工作。如果张翼还在成都,可能也会考虑参战,不过不会马上出击,而是先把准备工作搞妥。
张翼办事很讲究稳妥,没把握稳赢的话,他是不敢轻易出手的。
要是想耗掉魏军的势力,有不少招数,比方说拖延时间,或者派小股兵夜里突袭,反正只要让魏军没法歇息,就肯定会忙得焦头烂额。
等魏军士气彻底打落谷底的时候,张翼再次带兵出击,把他们全部一锅端了。
名将之后霍弋
霍弋的老子叫霍峻,早年在荆州跟着刘表混迹着。到曹操掌控荆州时,霍峻不愿意归顺这位汉贼,干脆转向刘备这边去了。
即使当时刘备正忙得焦头烂额,霍峻依然坚定地站在了刘备这边。等刘备拿下益州之后,霍峻被看作是刘备的亲信,得到了重用。
霍峻的儿子霍弋,被诸葛亮看作是年轻一辈中最具潜力的将领,因此受到特别培养。众所周知,诸葛亮四十多岁才迎来了第一个儿子诸葛瞻,这在古时候算是“老来得子”了。
在诸葛瞻出世之前,诸葛亮其实还曾有个养子,那是他从哥哥那里“借”来的孩子。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诸葛恪,另一个是诸葛乔。
诸葛亮把诸葛乔收为了养子,把他当成亲生儿子看待,甚至还打算培养他成为未来的继承人。可光有诸葛乔一个人显然不够,所以他又为他配备了一个伙伴,那就是霍弋。
可是在第一次北伐之前,诸葛乔因为生病去世了,诸葛亮心里难过得不得了,“继承人计划”也就此搁浅了。虽然霍弋失去了诸葛乔这个搭档,不过他还继承了一部分诸葛亮的真传,所以要他去守卫成都,对抗邓艾的话,应该也是没问题的。
守城专家——罗宪
归根结底,要挡住邓艾这项计划,最关键的就是得守住绵竹,只要绵竹不失陷,邓艾就没办法得手。
当时蜀汉正有个专门守城的老手,要是能把他请回来守绵竹,邓艾就别想攻破那儿。
这位“守城老手”叫罗宪,之前一直在镇守永安。
荆州丢掉以后,两国的边界线往西推移,永安就变成了蜀国守卫边疆的重要关口了。
在那段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吴国曾多次对永安进行骚扰和袭击,可罗宪一点也没慌,他的城池总是坚如磐石,牢不可破。
直到蜀汉灭亡,罗宪所守的永安城始终未能挡住吴国的攻势,最终被攻克。不过看到蜀国已没了希望,他也就不再坚持,决定投降东吴。
要是让罗宪负责守绵竹的话,城外的邓艾也只能叹气望天,没啥办法。
要是廖化、张翼、霍弋、罗宪这四位将领中哪位在成都的话,绵竹的防守就能稳住,别说邓艾想灭蜀汉,基本迈不过这道坎。
其实,最后的结果还是没啥变化,因为一开始的安排就是让邓艾在后面搞点动静,制造点慌乱,逼得姜维把剑阁关放弃。
要是一旦剑阁关没守住,蜀汉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