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曾感慨,搞政治比打仗难多了,因为要钻进那污秽龌龊的社会里去。
他一生识人无数,真正信得过的却没几个。
然而,就有这么一个人,曾是他最信任的左膀右臂,却两次在他落难时背后捅刀,一心想取而代之。
这个人,就是被蒋介石自己都承认“看走了眼”的何应钦。面对这样的背叛,睚眦必报的老蒋,又是如何处置他的呢?
从同窗到心腹
何应钦与蒋介石的缘分,始于日本。
他出身贵州贫寒之家,但脑子极好,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日。
在日本的军校里,他遇到了比自己高一级的学长——蒋介石。
那时的留学生,满脑子都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两人一拍即合,都加入了同盟会。
回国后,何应钦在黔军中混得风生水起,而蒋介石则在黄埔军校当了校长。
1924年,蒋介石广招人才,再次想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老同学。
何应钦欣然前往,出任黄埔军校副总教官,成了蒋介石名副其实的副手。
在黄埔,两人一个扮“严父”,一个扮“慈母”,配合默契。
何应钦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对蒋介石的鼎力支持,迅速站稳了脚跟。
在陈炯明叛变时,他甚至在危急关头救过蒋介石的驾。
这份“共患难”的情谊,让多疑的蒋介石彻底放下了戒心。
他将黄埔最精锐的教导第一团交给何应钦,北伐战争中更是委以重任。
可以说,那段时间的何应钦,就是国民党内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
第一次裂痕:沉默的背叛
然而,何应钦的忠诚,是建立在蒋介石强势的基础上的。
他骨子里是个精明的“投资者”,谁的赢面大,他就跟谁。
1927年,随着孙中山逝世,国民党内部分裂。
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军阀联合各方势力,逼迫蒋介石下野。
在决定蒋介石去留的大会上,白崇禧公开发难,场面一片死寂。
蒋介石缓缓扫视全场,最后将目光落在了何应钦身上。
他期待着这位手握黄埔精锐、自己最信任的兄弟能站出来说句话。
只要何应钦一句话,局势就可能逆转。
然而,何应钦选择了沉默。
他低着头,不敢与蒋介石对视。
他盘算着,蒋介石这次是翻不了身了,自己没必要再陪着他赌。
这无声的背叛,比任何话语都更伤人。
蒋介石的眼神从愤怒变为失望,最终化为落寞。他被迫下野。
但让何应钦没想到的是,蒋介石很快就卷土重来,重掌大权。
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撤掉了何应钦的所有实权兵职,只给了他一个参谋长的虚衔。
这是第一次警告,也是蒋介石绵里藏针式报复的开始。
第二次背叛:夺权的野心
一次教训,并没有让何应钦收敛。
1930年中原大战,蒋介石的军队节节败退,何应钦再次选择了消极怠工,坐视蒋介石陷入困境。
他以为这次蒋介石必败无疑,可老蒋又一次靠着拉拢人心的手腕转危为安。
何应钦的算盘又落空了。
而最让他野心暴露无遗的,是西安事变。
蒋介石被扣押,国民党内乱作一团。
当周总理等人为和平解决而奔走时,何应钦却看到了自己上位的绝佳机会。
他力主武力攻打西安,打着“救蒋”的旗号,盘算的却是让蒋介石死在乱军之中。
这样一来,如果蒋介石死了,他就能顺理成章接掌大权;如果蒋介石侥幸活下来,他也能捞个“忠心救主”的美名。
这个如意算盘被宋美龄当场看穿,她怒斥何应钦想趁机取代蒋介石,何应钦竟反唇相讥,说她一介妇人不懂国家大事。
这件事,让蒋介石彻底寒了心。
他终于承认,自己在这个曾经最信任的人身上,是彻彻底底地看走了眼。
老蒋的“温水煮青蛙”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何应钦的计划再次破产。
蒋介石恨透了他的背叛,但他不能立刻就除掉何应钦。
因为何在国民党和黄埔系中资历太深,威望太高,动他,恐会引起内乱。
于是,一场漫长的“温水煮青蛙”开始了。
蒋介石先是让何应钦去签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让他背上骂名。
接着,又不断提拔陈诚等人,来制衡和稀释何应钦的权力。
他给何应钦的官职,听着都很大,比如陆军总司令、第四战区司令官,但实际上都是外强中干的空架子。
最妙的一招,是在抗战胜利后。
蒋介石“打一巴掌给个甜枣”,派何应钦代表中国去接受日本投降。
这是天大的荣耀,足以洗刷他签订《何梅协定》的耻辱。
何应钦感激涕零,以为两人恩怨就此了结。
受降仪式一结束,蒋介石的报复接踵而至。
1946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组,陈诚、白崇禧分掌要职,何应钦只落得个重庆行营主任的虚职。
随后,更是被派去美国当联合国代表,彻底踢出了权力中心。
结语
到了台湾后,何应钦的政治生命就彻底终结了。
蒋介石恢复职权后,立即将他排挤出决策圈,只给他一些顾问之类的虚职。
他成了一枚无足轻重的“闲棋”。
为了安度晚年,他不得不时时出来歌颂蒋介石,甚至在选举时配合老蒋演一出“禅让”的戏码,公开表示自己年老无力,力挺蒋介石。
蒋介石要的,就是这个结局。
他没有杀掉何应钦,而是亲手夺走了他最渴望的东西——权力。
让他活着,却活得像个权力的囚徒,眼睁睁看着自己一生的野心化为泡影。
1987年,何应钦在台北病逝。
在与蒋介石长达半个世纪的权力纠缠中,他终究是输得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