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产品展示
发布日期:2025-11-23 15:52 点击次数:128

俄罗斯布局稀土,真只为自主?得联系钍基熔盐堆一起看!

普京这回动真格的了。

他刚批准一份指示清单,要求俄罗斯政府必须在2025年12月1日前,拿出一份关于稀土金属和稀有金属开采与生产的长期路线图。

塔斯社11月4日报道了这件事,动作快得不像寻常官僚流程。

这不是临时起意,也不是媒体炒作,这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调度。

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俄罗斯是不是怕中国“卡脖子”了?是不是中俄关系开始松动?

别急着下结论。

先看数据:俄罗斯稀土储量世界前五。

它有矿,有技术基础,也有工业体系支撑。

从纯资源角度看,它完全有能力搞自己的稀土产业链。

但问题不在“能不能”,而在“为什么现在搞”。

中俄关系当下处于历史高位——能源、金融、军工、科技,合作深度前所未有。

俄罗斯如果真担心被中国断供稀土,那它应该早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就动手布局,而不是等到2025年。

所以,稀土自主这个说法,太浅。

浅到连《生意人报》这种俄主流媒体都用它来解释,可普京自己未必这么想。

他考虑的从来不是单一资源安全,而是整个技术—能源—军事生态的底层重构。

而中国最近在钍基熔盐堆上的突破,正好把这个生态的轮廓照得一清二楚。

甘肃武威,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真实运行环境中完成钍入堆后的燃料循环数据采集。

国际上,只有中国做到了。

不是“接近实现”,不是“有望突破”,是已经运行、已经转换、已经获取数据。

这个堆现在就在那里烧着,默默输出中子通量,验证着一种全新的核能路径。

大多数人看到“钍基熔盐堆”,脑子里自动替换成“不用铀的核电站”。

但这就错了。

错得离谱。

铀的问题在中国是硬伤。

全球已探明铀储量,中国只占4%。

核电站每年吃掉的铀,80%以上靠进口。

中科院、清华、湖大、海大……一堆顶尖团队在研究海水提铀,不是因为这技术多酷,而是因为没得选。

铀资源是先天短板,再怎么努力也翻不了身。

中国可以靠稀土控制全球永磁体供应链,但没法靠铀主导核燃料市场。

钍不一样。

钍从哪来?独居石。

独居石是什么?稀土矿。

具体说,是轻稀土矿里的伴生矿物。

中国稀土产业几十年高强度开采,积累了巨量的钍副产品。

这些钍过去被视为放射性废料,堆在库里占地方、还要花钱处理。

可一旦钍基熔盐堆技术成熟,这些“废料”瞬间变成战略资产。

不是“可能有用”,是马上能用。

更关键的是,钍基熔盐堆不用水冷却。

传统压水堆必须建在海边,靠海水带走余热。

中国沿海核电站密集,但内陆省份几乎空白——不是不想建,是安全规范不允许。

而钍基熔盐堆用氟化盐做冷却剂,沸点高、化学稳定、不会爆炸,内陆随便建。

新疆、内蒙古、甘肃……这些地方阳光强、风大、人少,正适合部署新一代核能系统。

俄罗斯看中的,恐怕就是这一点。

俄罗斯海岸线看似漫长,但适合建核电站的海岸极少。

北方太冷,黑海受地缘限制,远东又太远。

真正能支撑大规模核电布局的,其实是它的广袤内陆——西伯利亚、伏尔加流域、乌拉尔山区。

可传统核电站进不去。

除非用钍基熔盐堆。

但问题来了:俄罗斯自己有钍吗?

有,但不多。

而且它的稀土开采规模远不如中国。

如果未来真要大规模部署钍基熔盐堆,光靠现有库存撑不了多久。

它必须建立自己的稀土—钍供应链。

不是为了卖稀土,也不是为了替代中国供应,而是为了锁死自己的核燃料来源。

这才是普京真正焦虑的地方。

他不是怕中国断供稀土,他是怕中国在“稀土—钍—熔盐堆”这条链上跑得太快,快到俄罗斯连追赶的窗口都看不到。

中国已经把实验堆跑起来了,下一步就是工程示范堆,再下一步是商业化。

这个节奏一旦形成,全球钍基核能标准、燃料循环体系、安全规范,全由中国定义。

俄罗斯哪怕有矿,也得按中国的规则玩。

更深层的焦虑来自军事维度。

很多人不知道,钍基熔盐堆最初不是为民用设计的。

1946年,美国空军启动“核动力轰炸机”计划,目标是让B-36能连续飞行数周不落地。

钍基熔盐堆因为体积小、散热好、燃料密度高,被选为首选方案。

后来因材料腐蚀问题搁浅,转向民用。

但技术路径没断。

中国现在把腐蚀问题解决了。

武威堆连续运行上千小时,材料稳定性达标。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核动力飞行器的技术障碍正在被扫清。

不是说明天就能造出核轰炸机,但技术可行性门槛已经被推低到军事部门必须认真评估的程度。

想象一下:一架携带核反应堆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巡航时间以月计,航程无限制,可在战区上空持续待命。

现有防空体系对它几乎无效——你打下一架,它背后还有十架在天上飘着。

这种代际碾压,不亚于当年喷气机对螺旋桨的冲击。

中国没明说要搞这个。

但俄罗斯必须假设它会搞。

因为军事逻辑不允许“假设对方不会”。

普京作为克格勃出身的战略家,深知技术储备就是威慑力。

哪怕中国今天不用钍堆上飞机,只要它有能力这么做,俄罗斯就必须拥有对等反制手段。

而反制的前提,是拥有独立的钍供应链。

所以回到稀土。

稀土对俄罗斯来说,从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开采稀土是为了拿到钍,拿到钍是为了部署熔盐堆,部署熔盐堆是为了能源独立+潜在军事应用。

这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断一环,全盘被动。

普京要的不是“减少对中国稀土依赖”,他要的是“在下一代核能体系中不被排除在外”。

这解释了为什么指令下得这么急——2025年12月1日前必须出路线图。

不是随便画个蓝图,而是要可执行、可融资、可落地的行动方案。

俄罗斯政府得协调地质部、能源部、原子能集团Rosatom、军工复合体,甚至地方州长,把勘探、冶炼、分离、钍提取、堆型设计全串起来。

这工程量不亚于重建一个工业子系统。

中国其实早就在串这条链。

徐光宪院士1972年从“核燃料萃取化学”转做“稀土分离技术”,表面看是国家急需稀土提纯技术,深层看,或许正是看到了钍的潜在价值。

那时候中国铀矿勘探刚起步,储量数据难看,高层肯定在寻找替代路径。

钍作为伴生于稀土的裂变材料,天然具备“借壳上市”的优势——不用单独找矿,随稀土一起出来就行。

这种布局,是真正的深谋。

不是五年十年规划,是五十年甚至百年的技术伏笔。

徐光宪那代人,经历过核讹诈,知道能源自主就是国家安全底线。

他们不敢赌铀资源能翻身,所以必须押注另一条路。

这条路没人走过,国际上连参考资料都少,全靠自己试。

试了几十年,终于在2025年试出结果。

而俄罗斯现在才开始试。

它不是没意识到,而是过去没紧迫感。

冷战时期苏联有完整的核工业体系,但重心在铀钚循环,对钍兴趣不大。

苏联解体后,核能投入萎缩,稀土更是被当成普通矿产处理。

直到最近几年,中国在稀土出口管制、核能出口(如华龙一号)、高超音速武器等领域接连突破,俄罗斯才猛然发现:自己在新赛道上已经落后了。

稀土路线图,是补课。

但补课最难的不是技术,是生态。

中国能快速推进钍基熔盐堆,靠的不是单一技术突破,而是整个工业生态的支撑:稀土分离企业能稳定供应高纯钍盐,材料厂能提供耐高温氟化物合金,科研院所能做中子物理模拟,电网公司愿意接入新型电源。

这种生态是几十年产业政策+市场试错+国家意志共同养成的。

俄罗斯有没有?

有部分。

Rosatom是全球最强的核能出口商之一,技术实力毋庸置疑。

但它的强项在传统压水堆,对熔盐堆经验有限。

稀土产业更弱——俄主要稀土矿在科拉半岛,开采成本高,分离技术落后中国至少一代。

想在两年内拉起完整钍供应链,难度极大。

所以普京的指令,更像是“先占位,再填空”。

先通过国家命令把框架搭起来,逼各部门动起来,哪怕初期效率低、成本高,也比什么都不做强。

战略资源布局,宁可错投,不可漏投。

有意思的是,这条赛道上,美国也在动。

特朗普2025年重返白宫后,大幅调整能源政策,重新扶持核能。

美国能源部已重启熔盐堆研究,重点资助Kairos Power和Terrestrial Energy等私营公司。

但美国的问题和俄罗斯类似:钍资源少,稀土依赖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中国),供应链受制于人。

日本更惨。

高市早苗政府拼命推动核能复兴,但日本既无稀土也无钍,连铀都全靠进口。

它想搞熔盐堆,只能买原料,战略自主性几乎为零。

韩国李在明政府倒是想干,但国内反核声浪大,加上稀土来源单一(主要从中国进口),短期内难有作为。

全球真正具备“资源+技术+产业”三位一体优势的,只有中国。

稀土储量全球第一,分离产能占90%以上,钍副产品堆积如山,熔盐堆已进入工程验证阶段,电网有消纳新型电源的经验,军队对新质战斗力需求迫切。

这条链闭合了。

而俄罗斯现在要做的,是在这条闭合链之外,再造一条。

难度有多大?举个例子:提取高纯氧化钍,需要先从独居石中分离出稀土,再对残渣进行酸溶、萃取、沉淀、煅烧。

中国稀土厂每天处理万吨级矿石,副产钍是顺手的事。

俄罗斯如果单独为钍开矿,成本高到无法承受。

它必须同步发展稀土产业,哪怕国内市场用不完,也得硬上。

这就是为什么普京的指令明确提到“稀土金属和稀有金属”——不是只盯着钍,而是要把整个稀有金属体系盘活。

铌、钽、锆、铪……这些在军工、航天、电子领域至关重要的材料,俄罗斯也有储量,但长期未形成产业链。

借这次机会,一并整合。

说到底,这是一场资源—技术—安全的三维博弈。

表面看是稀土争夺,实质是下一代核能主导权之争。

而核能主导权,又直接关联到未来军事优势。

钍基熔盐堆如果真能上飞机,那空天力量格局将彻底重写。

俄罗斯不敢赌中国不会这么做,所以必须自己掌握全套能力。

但时间不等人。

中国武威堆已经跑起来了,下一步30兆瓦示范堆已在设计中。

俄罗斯2025年底才出路线图,就算立刻执行,建成第一个钍堆也得2030年后。

这五年差距,足够中国把标准、专利、供应链全占住。

普京知道这点。

所以他才急。

急到不惜动用总统令,急到把十二月一日设为死线。

这不是官僚流程,这是战备动员。

当然,也可能他想多了。

也许中国根本没打算把钍堆装上轰炸机,也许钍基核能的商业化远比想象中难,也许俄罗斯自己就能找到更廉价的钍来源。

但战略家不能按“也许”行事。

他必须按最坏情况准备。

最坏情况就是:中国用稀土副产品低成本支撑钍能革命,俄罗斯被锁死在旧核能体系里,军事威慑力被技术代差稀释。

这比被断供稀土可怕得多。

所以普京出手了。

不是为了今天,是为了2035年、2040年,甚至更远的未来。

他知道,有些布局,现在不做,就永远没机会做了。

而中国这边,其实也在赌。

赌钍基熔盐堆能真正扛起能源转型大旗,赌稀土产业能持续输出战略副产品,赌几十年前那代科学家的眼光没看错。

这条路走到现在,已经没法回头。

只能加速,再加速。

世界正站在一个奇怪的节点上:一边是传统核能陷入安全与成本困局,一边是新型核能露出曙光但未经验证。

稀土这个曾经只和手机、电机、磁铁挂钩的资源,突然成了核能未来的钥匙。

没人预料到这种关联。

但历史就是这样,总在你以为无关的地方,悄悄打上结。

俄罗斯现在拼命解这个结。

中国则试图把它系得更紧。

至于谁能赢?

看谁先把钍堆烧得更久、更稳、更便宜。

也看谁的稀土矿,能持续产出更多“废料”。

讽刺的是,当年被嫌弃的放射性副产品,今天成了大国角力的筹码。

这就是技术政治的残酷与荒诞。

普京清楚这点。

所以他在2025年11月,签下了那份清单。

不是为了摆脱中国,而是为了不被时代甩下。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