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新坐标从“金牛奖”到更高价值创造
有个现象,其实大家都认同,企业做得好,有业绩,有市场,也有责任,对于港股上市公司而言,社会责任这话题,过去其实没那么受关注,最近有了变化,2025厦门产业发展大会上,上市公司金牛奖,头一回,把社会责任单独拎出来表彰,这背后,有什么新启示呢?
先亮观点,港股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正在成为新价值标尺,不只是奖项认可那么简单,更隐藏着企业与社会协同升级的新趋势,谁抓住这个点,谁就有可能引领未来港股的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接着说,金牛奖在中国资本市场,有“奥斯卡”之称,从1999年到现在,评选极严,公信力也高,自从2023年开始,港股标准也纳入评选,这说明啥?说明港股公司,不光拼财务,还有治理模式和价值观念,这一届金牛奖,金牛系列亮出“社会责任金牛奖”,其实代表一种新共识,企业必须兼顾利益与担当。
企业怎样才能做到社会责任出众?原文以中远海运港口为例,这家公司凭着环境保护、员工关怀、社区贡献等方面突出表现,首次拿下社会责任金牛奖。别只看一个案例,全球范围别的港股企业怎么做?这里就值得分析一下。
先讲环境方面,实际上,不只是中远海运港口,像香港本地地产商长实集团,近年来在绿色建筑方面下了不少功夫,2023年,该集团投入超20亿元港币,推进低碳改造,旗下项目获得LEED国际认证,碳排下降近8%。同样,港股里的招商局港口,也从2019年起,布局清洁能源港口,2024年实现能源自给率达30%,这个数据,其实远超同期亚洲同类港口。
然后说员工关怀,这一点更能直接体现企业责任。汇丰银行在香港设有多元化员工成长计划,2022年增设员工心理健康支持,参与率突破60%,员工流失率下降10%,相关调研显示,幸福感提升后,创造额外产值达1.1亿港币,投资员工,最后企业自己受益。
再讲社会贡献,港股上市公司也越来越注重社区。香港电讯2024年疫情期间,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宽带服务,惠及25万家庭,同时投入1亿港币,支持小区数字化教育,这种直接回馈社会的做法,让资本市场对其估值提高了4%。
为什么说这些数据?因为,社会责任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未来竞争力的一部分。根据普华永道2023年报告,全球投资者在决策时,约有65%会优先考虑上市公司的社会与环境表现,港股市场更是显著增长,ESG表现好,公司股票活跃,流动性高,融资成本更低。
社会责任金牛奖的出现,不只是表彰,还是一种指引。奖项设定了新标准,企业得主动披露ESG信息,实践透明,推动治理升级,否则,资本市场很难再看好那些只求利润、不顾公共利益的公司。
港股上市公司在环境、员工、社区等领域的努力,不再是“加分项”,而成了底线。这背后,反映出一个趋势,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正在成为市场“硬通货”。谁能主动布局,谁就更容易赢得投资者、员工、社会和政府的认同,甚至于,能引发行业集体进步。
企业归企业,社会也得持续监督。有意思的是,越来越多民间机构,正用数据和报告来支持ESG评价,2024年香港大学ESG研究中心发布港股ESG合规排名,直接影响企业市值表现。说明社会责任,和资本市场,已然紧密联动,这个趋势,其实已经走在了新常态路上。
举个对比,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ESG评分高的,平均市盈率比低评分的高出了16%,亚洲港股市场也在追赶,虽然起步稍晚,但增速更快。说明,谁先动手,谁先受益。
,港股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已成新的竞争赛道,不只是奖杯与荣誉,而是一种企业和社会互利共赢的通道。
问题来了,既然社会责任成了底线,港股上市公司下个阶段该如何实现从责任到创新的跃迁?又该如何主动引领行业共同进步,不仅做“好公司”,还要做“好社会”的“催化剂”?这样的挑战,谁能率先破解,未来价值空间又会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