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10-10 05:05 点击次数:175

李严力劝诸葛亮接受九锡之封,诸葛亮却回应道:九锡算啥,十锡都不是个事

一、白帝城托孤

刘备于白帝城留下的托孤之举,早已镌刻入史册,成为三国时期的一段佳话。然而,这一事件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实因诸葛亮之卓越表现。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感人至深、温暖历史的生动画卷。

换言之,正是诸葛亮铸就了“白帝托孤”这一流传千古的佳话。试与司马懿相较,他甚至享有超过诸葛亮的恩宠,曹丕与曹叡两位曹魏君主在临终之际,都将幼主托付于他。然而,司马懿却篡夺了曹魏的天下,将其收入囊中。

相较诸葛亮,司马懿宛如一抹寒冰,尽显冷酷,甚至冷血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令后人既不得不承认其非凡之才,又不禁心生一股不寒而栗的颤栗。

诸葛亮宛如一盏烛火,照亮了历史的长河,纵使最终在五丈原黯然陨落,却也在这漆黑的历史旅途中,增添了一抹珍贵的光明与温暖。然而,即便如此,若我们细细品味刘备在白帝城的托孤之举,仍能发现其中一些“不凡”之处。原来,除了托孤诸葛亮之外,刘备还把重任托付给了另一位人物,那就是李严!

刘备委派李严负责“内政与军事”,命其驻守永安以防备东吴的进攻,同时诸葛亮返回成都掌管国家政务。这实质上是刘备面对“两难抉择”的举措——毕竟,他怎能既要亲自东征,又让无法胜任的儿子刘禅独自留守呢?

此亦可视为一种双重的保障策略,亦或是所谓的“帝王制衡之术”,旨在防止任何一方过于强盛,进而避免蜀汉陷入颠覆之境。从刘备的立场来看,此举虽无不可,却在不经意间为诸葛亮设置了一个巨大的难题。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这便导致了李严与诸葛亮之间的明争暗斗。

二、两虎暗斗

李严与诸葛亮的纷争,始于蜀汉的内部调整。鉴于当时蜀汉内外交困,形势严峻,甚至让曹魏误以为蜀汉将自行瓦解。因此,曹丕决定发兵东吴。这一决策瞬间将所有压力转移至东吴一肩。

诸葛亮洞察先机,迅速开启了与东吴的和解进程,并重新建立了战略联盟。孙权亦深知,若欲持续争霸,唯有与蜀汉携手,亦不敢再有吞并蜀汉的非分之想。在蜀汉与东吴恢复联盟之际,李严驻守永安,其地位显然变得如同鸡肋一般。

刘备在托孤之际明确指示,命李严掌管蜀汉的军务,此职位堪比“蜀汉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战略目标指向东吴。然而,随着战局变化,昔日的敌人变为盟友,作为蜀汉军队最高指挥官的李严,却在永安无所事事。若他返回成都,那么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他将放弃军权。

于今之世,朝堂之上,诸葛亮一言九鼎。即便是皇上刘禅,亦对其深信不疑,公开表示认可。政葛氏,祭寡人。换言之,我若是蜀汉的橡皮图章,有何不可?我为此感到自豪!

诸葛亮亦深知轻易调动李严的后果。因此,关于对李严的重新部署,便一直拖延至曹丕驾崩,诸葛亮筹备北伐之际才启动。换言之,鉴于当前北伐曹魏已成为国家战略,诸葛亮自然需集权于一身。于是,诸葛亮在向李严阐明局势后,提出希望他能协助防守汉中的请求。

诸葛亮的这一部署并无过分之处,其言外之意即是:愿您担任我诸葛亮的副手,因为北伐之事,本就始于汉中。如今,两位受命辅政的大臣汇聚于汉中,诸葛亮作为主政之人,李严自然理应成为位居次席的副手。

然而,李严并未满足这一要求,他以南中初定、东吴仍需警惕为借口,拒绝了移交权力。紧接着,李严却采取了一项令人捉摸不透的行动。他再次致信诸葛亮,言辞间充满了敬佩之情,称诸葛亮劳苦功高,堪为蜀汉之柱石。他认为,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如今诸葛亮应当接受九锡之封,以正其位。

三、何为九锡?意味着啥?

首先,需对“九锡”这一概念予以阐释。简而言之,九锡即皇帝赐予臣子的最高等级的尊荣,其地位几乎等同于“副皇帝”。因此,加封九锡的含义不言自明!在两汉及三国时期,共有四次著名的加封九锡的事件。

首次是王莽,他曾经被封赐九锡之礼,然而最终却颠覆了西汉王朝。

第二次事件是曹操受封九锡,这一举动直接催生了曹丕颠覆东汉王朝的局面——世人常言,汉朝的灭亡,实乃始于九锡之赐!

孙权在面临刘备东征的压力之下,曾屈尊向曹丕称臣。曹丕虽给予了孙权相应的待遇,却如同以肉包子喂狗,徒劳无功。孙权一旦翻脸,便对之前的承诺不以为然。

第四次,司马昭受封九锡,此举标志着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政权的重大转折点。

戏谑之语不妨如此道来:九锡虽荣,却也暗藏风险,若有意加封,请务必慎重——此言不仅针对授者,亦适用于受者。

知晓了九锡的深意之后,我们再审视李严力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是否不禁觉得“此事必有隐情”?这其中所蕴含的深意极为丰富,以至于无论怎样解读,都难以找到完美无缺的论据,诸葛亮对此难以给出毫无破绽的回应。

其一:质疑李严的指责?未免过分!李严表示,他这样做是出于对你的关爱,认为你北伐无需集中指挥,因此特地调我至汉中任职。至于加封九锡,则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其次,阐述为何不宜授予九锡?现在,诸葛亮,你对此作出说明。原本是关乎国家大计的北伐及调任李严至汉中之事,却意外转向,演变成关于诸葛亮是否应获九锡的全民热议狂欢。

第三点:若是不予理睬,那就更显简单。并非我李严有意不配合,实在是诸葛亮太过自负。既然您不理我,我为何还要屈尊降贵——至于这些士兵,抱歉,即便在您诸葛亮手中,也难以调动。

李严通过“赐九锡”之举,巧妙地将皮球踢回给了诸葛亮。这一行动的风险系数极高,一旦诸葛亮在处理上出现任何纰漏,李严必将趁机出击,这一点几乎人人都能预料。那么,诸葛亮又是如何巧妙应对的呢?

四、十命可受,九邪更何妨

在接到李严的来信之后,诸葛亮迅即作出回应,迅速回复了一封书信,其内容如下。

吾与足下相识已久,然情谊深厚,实难割舍。足下曾以光耀国家之道相教诲,又以不拘泥于常理之规相警醒,因此心中有所触动,未能沉默以对。我本东方之卑微之士,却谬蒙先帝赏识,官至极位,赏赐丰厚。然而,如今讨伐逆贼未果,知己未得所应,却反而宠爱齐、晋,坐享尊贵,实非正道。若能灭魏斩睿,恢复帝位,我与诸子一同晋升,纵使十次受命,亦在所不辞,更遑论九次了!(出自《诸葛亮集》,篇目名为《答李严书》)

直译而言,便是:我与李严兄,堪称故交,却总觉得彼此间难以深入交流,难以彼此了解。匡扶汉室之志,非独皇兄一人之理想,亦是你我之志向,更是蜀汉所有忠诚志士的共同追求。故而,面对此等理想,任何人都应收敛放纵,摒弃过度的自我!

诸葛亮随即谦逊地自嘲,称自己仅为“东瀛小吏”,因随刘备而得,竟得以享有“亿万禄赐”。如此深恩,若不报答先帝,岂非不成人?因此,北伐之事,绝不可动摇(言外之意,李严你必须服从),若北伐成功,匡扶汉室,不仅九锡不足以言谢,即便再加十锡亦不为过。届时,众将同享这荣耀之刻!

不由得心生敬佩,诸葛亮的此番回应,堪称完美至极。

首先,你直接流露了对李严的失望之情,作为受命辅佐的托孤重臣,竟如此自私,事事都想独断专行?

其二,深入阐释了北伐的原因。这是我们的使命所在,作为仅有的两位被托付重任的大臣,我们理应肩负起这面大旗。

第三点,将原本象征着谋权篡位的“加九锡”待遇,升华为一瞬间的“荣耀时刻”。换言之,加九锡不再仅仅是实质性的利益,而成为了理想实现后的象征。因此,“十命尚且可接受,更何况区区九锡呢?”

正因诸葛亮的这封书信,世人方得以窥见刘备仙逝之后,诸葛亮并非众望所归,所言皆成定局,仍面临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诸葛亮为着“匡扶汉室”这一崇高理想,堪称忍辱负重,矢志不渝。

然而,正是这位李严,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之际,谎称粮草告罄,欺骗诸葛亮撤军。事后,他却又不愿承认错误。幸亏诸葛亮保存了他的亲笔信,方使得真相得以水落石出。尽管诸葛亮并未因此蒙受不白之冤,但第四次北伐的绝佳契机,却就此付诸东流。诸葛亮不得已而进行第五次北伐,最终却不幸在五丈原以身殉职!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