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的龙首原,是唐代皇城的三大建筑群之一(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同时它也是世界级文化旅游景区。
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 年),最初是为太上皇李渊建造的消暑宫殿,名为 “永安宫”,后因李渊去世工程停止。
龙朔二年(662 年)唐高宗重启修建计划,次年全面完工,并将其改名“蓬莱宫”。
大明宫历经三次战火焚毁,天祐元年(904 年),藩镇朱全忠占领长安,昭宗被迫迁都洛阳,大明宫被毁弃,残存建筑被拆除,无法搬迁的部分被就地焚毁。
大明宫的总设计师是阎立本,他依托龙首原的天然地势,仿照隋太极宫设计。
大明宫实测西墙长 2256 米,北墙长 1135 米,东墙长 2310 米,南墙长 1674 米,周长 7375 米,用地总面积约 3.55 平方公里。
宫内依照 “前朝后寝” 和 “三大殿” 规制,自南至北分为朝区、寝区、后苑三部分。
朝区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布置,主要建筑有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寝区和后苑则利用自然地形围绕太液池布置,有蓬莱山、拾翠殿、跑马楼、斗鸡台等亭台楼阁。
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门,位于南面,正对着含元殿,仅供皇帝通行,也是宣布改元和大赦的地方。其形制是中国古代都城城门建制的最高规格,有着“盛唐第一门”的美赞。出土文物绝大部分为一些建筑材料和日用器物。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位于丹凤门以北约 600 米处,是举行重大庆典和元旦、冬至大朝会的场所。含元殿规模宏大,外观壮丽,主殿前方有一条长 78 米的龙尾道,两侧建有翔鸾阁和栖凤阁。其建筑形制甚至影响了明清紫禁城的午门形制。出土文物主要是琉璃砖瓦、石制品、陶器、瓷器、铁器、铜器等。此外,还有毯场石志出土,这也证明了宫中建有马球场。
宣政殿是唐长安城大明宫中的第二大殿,位于含元殿正北 300 米处,两殿之间有宣政门。宣政殿四周有廊庑围成宽约 300 余米的巨大殿庭,其东廊之外为门下省、史馆等,西廊之外为中书省、殿中省等中央官署。宣政殿殿基东西长约 70 米,南北宽 40 余米。殿址两侧亦有东西行的宫墙,与含元殿的形式相同。宣政殿是皇帝平日朝见群臣、听政及举行朔望册拜等大典的地方,也是皇帝常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大唐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影响历史进程的诏令,都是从这里策划和发出的,如传授国玺及新帝即位、殿试举人、接见番邦使节等仪式常在此举行。
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之北,处于龙首原的最高处,是皇帝日常办公的主要场所,被称为内朝正殿,唐朝五品以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等常参官在此进行每日朝参。此外,此殿亦常举行宴见四夷使者、朝集使的活动,还破例举行过元日朝会、册封太子、殿试等礼仪活动。
延英殿遗址在紫宸殿西南 50 米处,位于宣政殿和紫宸殿之间的西侧。延英殿约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 年),唐肃宗时开始在延英殿召见群臣,唐代宗即位之初,逐渐发展成为皇帝召对宰相共议国事的制度,其政治地位一直延续至唐明宗时期。唐末帝清泰二年,宰相卢文纪请求恢复延英召对未获批准,此后诸朝未再恢复。该殿历经战火,地面建筑早已不存。
望仙台遗址是唐大明宫内的道教建筑。据文献记载,唐武宗痴迷道教神仙之术,于会昌年间调发左右神策军 3000 多人修筑望仙台。考古发掘表明,望仙台遗址为方形覆斗状,由夯土高台、高台的基座、基座周围的壕沟三部分组成,夯土高台平面呈方形,东西约 30 米、南北约 28-29 米。
麟德殿遗址位于大明宫的西北部高地,由前殿、中殿和后殿组成,是皇帝举行宴会、观看杂技舞乐和进行佛事的场所。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 12300 平方米。建造共用柱子 192 根,是北京太和殿的 3 倍。
太液池遗址又名为“蓬莱池遗址”,位于大明宫的核心地带,是唐代重要的皇家池苑,分为东池和西池两部分,其中西池是主要的水域,面积约为 14 万平方米。池中有一座土丘,名为蓬莱山,池岸边建有回廊,周围还有多座亭台楼阁和殿宇厅堂。出土文物十分丰富,主要是砖瓦、陶器、瓷器、铁器、铜器、铜钱等,但以砖瓦为主。
三清殿遗址是唐代宫廷内重要的道教建筑遗址,位于大明宫的西北角,青霄门内偏东。唐代崇尚道教,认老子为祖先,三清殿是宫廷内供奉祭祀道教的建筑,唐皇在此炼丹斋醮,借道教科仪平衡佛儒,巩固统治。出土文物主要是绿琉璃和黄、绿、蓝三彩瓦、青灰色陶瓦、铜构件,以及镶嵌在木构件上的鎏色铜饰残片等。此外还出土残铜佛像一件,以及红陶浮雕佛像等。
大福殿遗址是唐大明宫内一处重要的宫殿遗址,位于大明宫城墙西北角,并与西北角宫墙连接成一体。唐代皇帝尊崇佛教或道教,大福殿是皇帝敬香拜佛的地方,所以在一些文献资料中,大福殿还被称为 “大佛殿”。大福殿是目前唐大明宫所有殿址中地基保存较好、夯土层较明显的遗址之一,对于研究唐代宫殿建筑的布局、结构以及建筑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玄武门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以北玄武路上,重玄路以南,是大明宫北面中门,位于北城中部略偏西处。玄武门只有一道门,门上有楼,体积庞大。基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 34.2 米,南北宽 16.4 米。玄武门是大明宫北通禁苑的主要门户,唐德宗贞元五年(789 年)修建了玄武门门楼,门外又设置两廊,派兵守卫,时称 “北衙”,是唐朝廷北衙禁军主要的屯驻之地。唐玄宗以后,大唐宫中所发生的多次政变都与玄武门有关。
重玄门遗址位于玄武门正北夹城处,两者相距 156 米。重玄门内外分布建筑遗迹,内部通过左右廊道与玄武门相接,承担北衙禁军宿卫职能;外侧设有骥德院建筑群。它与玄武门共同构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中轴线北端节点。
内重门遗址位于玄武门门洞南面不远处。在隋唐洛阳城玄武门遗址中,内重门遗迹位于玄武门遗址南侧,与玄武门相对。内重门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玄武门的形制布局和宫城的管理制度极为重要,它在军营与宫城间形成一个隔离区域,有利于加强宫内对禁军的管理。
东北城角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内。大明宫宫城除城门附近和拐角处内外表面砌砖外,其余皆为版筑夯土墙,在东、西、北 3 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其东北城角作为宫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有角楼等军事防御设施。此外,大明宫东北隅还有大角观、玄元皇帝庙等遗址。目前,该遗址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一部分,游客可以在此感受唐代宫殿建筑的宏伟规模和历史底蕴。
我是紫色百合香,欢迎您点赞、收藏、转发!关注我,每天为您分享文物收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