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那气氛,真不是随便刷个微博就能体会到的。
热身赛刚打完,场边赵勇的表情,活像刚刚被房东涨了房租——一脸“我怎么又摊上这事”。
观众席上有人喊:“换人啊!”
其实谁都知道,换谁?
一屋子“老熟人”,新面孔都快成传说了。
中国女排最近这点事儿,真是比连续剧还带劲,剧情反转得比朋友圈八卦还快。
你说蔡斌,小诸葛,排球圈子里谁不晓得?
看着场下手里那块战术板,别人还以为他在画战术,其实可能在琢磨今晚回家吃啥。
这几年,带队没少挨骂,最扎心的不是输球,是球迷翻来覆去就一句:“怎么没新人?”
翻旧账,前面郎平拉起朱婷那会儿,大家都说天才。
你仔细看看那阵中国女排U20、U18的梯队数据,成绩压根不是一个量级。
新老交替这事儿,真不是靠一句“加油”就能混过去的。
场上主力累得跟陀螺似的,打完一场还得被拉去拍广告。
替补席上,庄宇珊、万梓玥、唐欣、殷小岚,个个都有两把刷子,可惜机会少得像彩票中奖。
你说怪谁?
赖亚文这几年青训体系捏得死死的,结果等到大赛才发现,人才池早干了。
你要真去看国外那些劲旅,意大利、塞尔维亚、土耳其,主攻副攻都是“小朋友”,场上脚步轻得像逛超市。
反观咱们,明明有年轻人,却被裹得结结实实,想露个头都难。
有时候真搞不懂,这体制到底是为成绩服务还是为安全感服务?
蔡斌再能算,手里没牌也是白搭。
每次换人,球迷都在屏幕前自编自导一场“如果我是主教练”,弹幕比战术还花哨。
可真到场上,谁都明白,临场调整不是打王者荣耀,哪里有谁说上就能上的?
你说让赵勇扛,扛得住吗?
手底下能用的就这几张老脸,新人一上场,气氛都跟换了频道似的。
说到球员心理,别光看场上笑容。
比赛输了,网上那股子嘲讽劲儿,谁扛得住?
有时候想,姑娘们一边要顶住教练组的压力,一边还得对抗全国网友的“云指导”,哪还有心思成长。
前不久日本男篮打进奥运,八村塁和渡边雄太的故事在社交媒体上被炒成“励志模板”,可真有人问过,咱们的青年球员每年到底打了几场高水平比赛?
数据一查,心里有数。
魏忠贤当年一纸力荐,说实话也算“用心良苦”,可这牌局一座,师徒情谊就成了棋盘上的人情债。
汪嘉伟的两位弟子,一个想搞战术创新,一个稳扎稳打,结果都没把梯队盘活。
你问中国女排咋了,真不是一句“青黄不接”能糊弄过去的。
体制、用人、青训、舆论,拧一块儿,哪根线松了都得出事。
有球迷说,要是庄宇珊、万梓玥这些人能多混两年国家队,哪至于现在场上这么被动?
话糙理不糙。
可现实是,有时候机会不是给不起,是怕出错。
输了怪教练,赢了归体制,谁敢冒头?
再看国外,人家小将摔几次跟头没人骂,咱们这儿,只要一掉链子,微博热搜立马排队等着。
说到底,谁都想要奇迹。
可成年人的世界,奇迹这东西,不是天天有。
中国女排这摊子事,说到底是一场“谁敢先松手,谁就被骂”的心理博弈。
场上姑娘们拼到最后一分,台下教练组手心冒汗,镜头一转,观众席的眼神比考官还严。
说到这里,你要问女排下步怎么走,真没标准答案。
体制这锅,谁都背不动。
青训想翻身,得有人敢冒险。
教练想破局,得有新人敢扛事。
结果?
只能边走边看。
你说未来是哪条路?
要不评论区见吧,反正我也没打算给你画大饼,谁有主意尽管拍桌子——别怕被笑,毕竟中国女排的牌局,每个人都是看客,也都是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