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的长水集事繁如星 徐而述之6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
基于CAS理论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化研究,锦鲤的长水集,7分钟进度条
GB/T7714-2015格式引文:[1]李伯华,曾荣倩,刘沛林,等.基于CAS理论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化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J].地理研究,2018,37(10):1982-1996.
危机与转型:传统村落的现状挑战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正面临着严峻的转型挑战。#建筑景观 破坏、#文化基因 流失、#聚落空间 冲突以及#生态环境 恶化等问题,促使我们广泛关注其人居环境的转型发展。如何科学认知并探究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演化过程与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理解村落演化的新视角
为了更好地理解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复杂性,学者们引入了#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该理论由约翰·H·#霍兰 于1994年首次提出,它认为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作用、具有#适应性主体 组成的动态网络。系统中的主体通过#物质流、#能量流 和#信息流 的转化,不断改变自身结构和行为以适应环境,最终从#混沌 走向#有序,从简单走向复杂——这便是**“#适应性产生复杂性”**的核心观点。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 与CAS理论的特征高度契合,它是一个融合了多维目标、多个主体和多个子系统的#开放性复杂巨系统。其结构主要由#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社会文化环境系统、#地域空间环境系统 和#多元主体系统四大子系统构成。这四大系统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推动着传统村落人居系统的有序升华(见图1)。
在这一复杂系统中,每个主体的适应过程都充满了#复杂性 和#交互性。主体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动或被动反应,以及他们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系统的演化方向和速度(参见图2和图3)。
张谷英村人居环境的“三段式”演化
#张谷英村,这座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 的古村落,现存1700多座明清建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随着城市化和旅游开发的推进,其人居环境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刻演化。根据#主体涌现、#系统开放、#结构复杂 以及#自组织 与#他组织 有序程度,张谷英村的人居环境演化被划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1. 徘徊阶段:1978-1988年(量变积累)
在改革开放初期,张谷英村的人居环境演化处于徘徊阶段。
主导力量:村民自组织发展。
特征: 虽然是开放系统,但受自然条件限制,与外界交流较少,建设主体单一。村民为满足居住需求,新建房屋,造成林木破坏,生态环境开始恶化。部分村民开始非农就业,村落外围出现小型商店,空间开始扩展。
人居效应: 主体适应性行为和人居效应的作用强度均有限,系统处于量变的积累阶段。
(参见图4a,展示了此阶段张谷英村的空间形态演变)
2. 过渡阶段:1989-2001年(质变关键)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确立市场经济主导地位,旅游业被确定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张谷英村迎来了过渡阶段。
主导力量:政府的强势介入。
特征: 政府积极完善基础设施,修建旅游公路,提升可进入性。同时,积极为张谷英村申报各项荣誉,提升知名度,使其成为湘北重要的“标识”性旅游景点。村委会和部分村民开始自主开发旅游项目,非政府组织也开始介入。
人居效应:利益关联复杂性、流要素转化高速性以及系统演化的不确定性增加。村民大部分处于被动适应状态,但非农化趋势明显,传统社会关系面临断裂风险。旅游者的进入也带来生态压力、空间矛盾和文化冲突。系统处于质变的关键阶段。
(参见图4b,展示了此阶段张谷英村的空间形态演变)
3. 剧变阶段:2002年至今(质的跃升)
进入21世纪,随着国民收入和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张谷英村进入了剧变阶段。
主导力量:多元主体的交互作用。
特征: 旅游业快速发展,适应主体大量涌现,政府主导与市场运营双轨并行。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强度和复杂程度大幅提升,加速了人居环境系统的剧烈变化。
子阶段: 此阶段又可细分为2002-2007年的阶段过渡期(引进旅游公司)、2008-2014年的探索适应期(引入新投资方但矛盾激化),以及2015年至今的整顿质变期(回归村委会管理,实现功能转型)。
此阶段的人居效应体现在多方面:
空间功能转型: 从单核空间系统向双核空间系统转型,形成了以传统村落和张谷英镇为核心的双核结构。土地利用结构也从农业生产功能向旅游用地功能转变。
社会文化更新: 村落社会分化明显,社会交往网络重构(从血缘到业缘,从情感交流到利益互惠)。村民价值观更新,教育观念变化,但传统族群观念和家族制度受到冲击,文化冲突显性化(如长辈与晚辈因客源冲突)。
生态环境演进: 从生计型生态功能转向环境型生态功能。初期面临环境压力(砍伐、水质下降、垃圾处理不当),但随着主体环保意识提升和适应性调整,生态环境日益优美,成为重要“标识”,实现了人地和谐。
(参见图4c,展示了此阶段张谷英村的空间形态演变)
最终,张谷英村的人居功能得以转型,系统结构与层次实现了质的跃升。
迈向有序升华:张谷英村人居环境的调控机制
为了促进张谷英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有序发展,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调控机制,强调适应主体之间以及主体行为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提升#自适应能力: 需分层次提升政府、企业、村民等利益主体的自适应能力,增强村民文化素质和参与意识,提升政府决策协调能力,鼓励企业创新合作模式。
重视#自组织反应: 改变低效的行政命令式模式,推行自下而上的民主进程,挖掘传统文化,尊重地方知识和民俗,化解利益矛盾,凝聚各主体形成有弹性的自组织系统。
优化引导调控: 政府作为核心动力,需顺应系统演进趋势,控制演化进程和方向,引导系统向结构优化、生态优美、人文和谐的高层次演化。
引入社会治理: 重视社会因素贡献,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强调文化意识、环境意识、科学技术、制度设计等非物质因素的驱动作用。
(参见图5,展示了张谷英村人居环境演化的调控机制)
结语
张谷英村的人居环境演化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通过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应用于其演化研究,我们不仅能深入理解其过去几十年的变迁,也为未来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虽然CAS理论在人居环境学研究中仍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建立非线性作用模型,但它无疑为揭示系统演化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希望这篇公众号文章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张谷英村的人居环境演化及其背后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