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10-27 02:17 点击次数:123

世界第一的“小迷糊”,孙颖莎的八百个心眼子:赛场上抢奖杯不手软,颁奖时躲奖杯有妙招

孙颖莎的奖杯哲学:不爱领奖的冠军,却是最会“抢”奖的王者

世界排名第一的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已经连续170周稳坐世界第一宝座,但就是这位冠军收集者,却在颁奖台上千方百计地躲避奖杯,甚至多次把奖杯忘在发布会现场。

领奖台上的孙颖莎,突然变成了一个手足无措的孩子。 当颁奖嘉宾将奖杯递过来时,她迅速抬手示意,将这份“沉重”的荣誉转交给了教练邱贻可。 这是2024年印度亚锦赛颁奖典礼上的真实一幕,尽管那次的奖杯并不大,莎莎依然坚持不拿。

而就在几个月前的WTT重庆站,她刚刚夺得女单冠军,却在发布会结束后拿起水瓶就走,把冠军奖杯完全忘在了桌子上。 工作人员不得不匆忙追赶,将奖杯送还到她手中。 队友樊振东看到这一幕,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这就是孙颖莎,一个在赛场上无所不能的“小魔王”,在颁奖台上却成了“小迷糊”。赛场上,她是那个最渴望“抢夺”奖杯的人;颁奖台上,她却成了最不愿意接过奖杯的人。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藏着一个顶级运动员对荣誉的独特理解。

领奖台的“花式躲避术”

孙颖莎的奖杯“躲避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她有着一套完整的应对策略:

混双夺冠时,她总是理所当然地把奖杯交给搭档王楚钦,理由是“奖杯太重了”。 单打夺冠后,她会在发布会将奖杯遗忘在桌上,头也不回地离开。 团体赛颁奖时,她会巧妙地将站位调整到最边上,让队友接过奖杯。

2023年成都混团世界杯颁奖典礼上,莎莎的“表演”达到了巅峰。她一直低头玩着手中的娃娃,试图转移视线,避免接触奖杯。 身后的李隼指导不断催促,经过几番“拉扯”,她才不情愿地捧起奖杯。

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在北京大满贯赛获得亚军后。 由于对亚军流程不熟悉,她在台上显得有些“迷路”,先是略带疑惑地绕场踱步,随后默默退到场边。 更搞笑的是,她将亚军奖杯和鲜花随意放在颁奖台上,转身就要离开,直到工作人员提醒才恍然大悟。

球迷们调侃道:“莎莎只负责‘夺奖’,拿奖这种‘体力活’能忘就忘。 ”

“捧大米”的往事与奖杯的重量

孙颖莎对奖杯的“敬畏”可能源于2019年日本团体世界杯的独特经历。 那时,19岁的她临危受命,代替腰伤复发的丁宁出战,对阵日本队核心伊藤美诚。

初登大赛的孙颖莎连丢两局,随后通过战术调整扳回两局。决胜局她又在7:10落后的情况下连得5分,完成逆转。 这场胜利让她一战成名,“正是因为这场比赛才有了后来的孙颖莎”。

然而,颁奖时主办方给的奖品竟是一捆大米。 从莎莎当时的表情就能看出那捆大米有多重。 尽管她试图调整站位,颁奖嘉宾还是将大米交给了她。 看着最小的莎莎承担了最重的活,姐姐们还一直对着她笑。

这段“捧大米”的经历或许在她心中种下了对沉重奖品的“阴影”。 但更重要的是,这种体验让她早早明白:荣誉的本质不是奖杯的重量,而是拼搏的过程。

淡泊荣誉的冠军心态

孙颖莎对奖杯的淡漠,反映了她的职业境界。与许多运动员不同,她似乎已经超越了对外在荣誉的执着。

在2025年澳门世界杯夺冠后,孙颖莎表示:“成绩很满意,但是过程中还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地方,接下来还要好好备战世锦赛。 ”这种对成绩的理性态度,在她多次采访中都有体现。

“比赛的时候不会关注其他,只关注乒乓球过程。” 这是孙颖莎自己对比赛的看法。 在今年新加坡比赛对战王曼昱时,暂停阶段她静坐面对现场观众思考比赛战术,完全不受外界影响。

正是这种“不在乎成绩”的心态,反而让她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孙颖莎在多次比赛中能在开局落后的情况下逆转局面,和她不看重荣誉奖杯等外在因素有直接关系。

“抢”与“不拿”的辩证哲学

孙颖莎对奖杯“爱抢不爱拿”的态度,体现了一种深刻的辩证思维。2025年多哈世乒赛上,她与王楚钦实现混双三连冠,自己则荣膺女单“双冠王”。 这次胜利使她成为中国乒乓球队历史上首位达成世锦赛双圈金满贯的女运动员。

但在个人荣誉达到顶峰时,她选择了一种低调和淡泊的态度。这种态度与刘国梁的“走下领奖台,从零开始”的理念不谋而合。 孙颖莎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这一理念,不仅走下领奖台从零开始,甚至干脆“忘记”奖杯的存在。

真正的冠军不是奖杯的收藏家,而是过程的追求者。 孙颖莎之所以能稳坐世界第一,除了技术全面外,与她这种心态稳定的特点密不可分。

有一次,当孙颖莎又一次忘记拿奖杯后,现场工作人员急忙追赶上将奖杯送还她,还调侃道:“太多了是吧。 ”孙颖莎微笑着感谢了工作人员,那个笑容里有着孩子般的纯粹。

在场下,她把鲜花扔向观众席,让球迷沸腾;她与对手抢着握手,展现体育精神;她忘记拿奖杯,需要工作人员提醒。这些举动背后是一位顶级运动员对荣誉的淡泊和对过程的专注。

当大多数运动员紧紧拥抱奖杯时,孙颖莎却选择了一种不同的态度:奖杯只是过程的副产品,真正的价值在于拼尽全力的每一刻。 这是否意味着,在竞技体育中,对结果的过度执着反而会成为前进的绊脚石?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