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7-13 05:34 点击次数:173

许世友向王近山求情,自己被批评时,王近山却只说了2个字

许世友向王近山求情,自己被批评时,王近山却只说了2个字

前言

提及王近山与许世友,这两位开国将军的英勇事迹早已家喻户晓。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许世友与王近山并肩作战,共同经历了生死考验,从而铸就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

在红军时代,许世友肩负起四方面军第四军的指挥重任,而王近山则在他麾下担任第十师的副师长。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许世友与王近山并肩作战,共同成为了八路军一二九师的核心军事领导者。

在新中国成立的曙光初现之时,这两位将军之间的互动虽不算频繁,但一场突发的“离婚风波”却使得王近山蒙受了撤职与降职的处分。素来不轻易向他人伸出援手的许世友,在得知昔日战友遭受不公待遇后,难得地挺身而出,为他仗义执言。

时序更迭,岁月如梭,当许世友遭遇不公正的评价之际,时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的王近山仅以简洁的两个字作出回应。

王近山:跌宕一生

相较上将许世友那般平顺的一生,王近山的人生之路却是跌宕起伏。1915年,王近山于湖北省红安县高桥许家田村呱呱坠地,他的原名叫做王文善。投身革命洪流之后,他毅然将自己的名字更改为王近山。

王近山,这位众多共和国将领中的一员,同样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自15岁踏入军旅生涯,他年仅16岁便开始担任连队的领导。在战场上,他凭借着英勇无畏的战斗表现,屡遭创伤,累积伤痕多达七次。

一次,王近山在陡峭的山崖上与一名敌手展开了一场激战。两人激烈扭打,最终同坠崖底。敌人不幸被锐利的岩石刺穿,而王近山亦多处骨折。幸亏战友及时赶到,才从死神手中侥幸脱险。

图|李云龙以超凡的战斗勇气著称,王近山亦逐步显露出卓越的指挥才华,成为部队中的杰出将领。在每一场激战中,他始终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更彰显出卓越的指挥艺术。在无数危急关头,他总能以奇谋制胜,扭转战局,力挽狂澜。

电视剧《亮剑》中,一段引人入胜的剧情描绘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接获一份情报:一支日军观摩团即将穿越其防区。李云龙巧妙地布下了一场伏击之计,最终将多名日军高级将领全部予以击溃。

这段传奇故事,无疑根植于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而其主人公,正是赫赫有名的王近山将军。

在1943年的深秋十月,身为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一职的王近山,遵从一二九师刘邓首长的命令,率领着三八六旅第十六团,自太行山区启程返归,奔赴陕北,旨在捍卫延安的安危。

我团两千余众沿着西进的征途,不久即抵达太岳根据地的边界,驻足于临汾韩略村一带。侦察员向王近山报告,村旁的公路上日军频繁往来,地势亦颇为险峻,实为伏击的理想之地。王近山当机立断,决定充分利用韩略村的地形之利,展开一场迅捷而果断的伏击战。

1943年10月24日的破晓时分,我军十六团的六个连队肩负着伏击敌军的重任,于无声无息间悄无声息地潜入韩略村周边的田野,巧妙地融入庄稼之中,隐匿其形。

大约在上午八点钟,远处响起了汽车引擎的轰鸣,侦察员迅速捕捉到了这一信号,发现一列由三辆豪华轿车和十三辆卡车组成的日军车队正缓缓驶入我军预设的伏击圈。经过长达三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我国军队成功将180多名日军士兵全数歼灭。

在战事即将画上句号之时,八路军在整理战场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敌军遗留的文件。通过仔细研读,他们震惊地发现,此战中被我军彻底歼灭的日军部队,竟然是由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的“皇军军官观战团”。

彼时,抗日战争已演变为两军对峙的格局。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积极推广针对八路军太岳根据地的“滚筒式三层阵地新战法”,遂四处传播其理念,并特地组织日军步兵学校第五、第六中队及部分军官,成立了“华北派遣军司令部战场参观团”。该团共有180余人,他们自临汾启程,奔赴太岳战区前线,旨在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

未曾料想,观察团刚抵达太岳军区,便有幸遇见了王近山将军。据战报显示,十六团英勇善战,共击毙日军军官120余人,其中包括一名少将旅团长和一名联队长,以及精锐士兵60余名。

那狂妄自大的“皇军军官观战团”在英勇无畏的八路军面前,终究化为了泡影。

在解放战争的硝烟弥漫之际,王近山同志肩负起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的重任。1946年8月,蒋介石集结了十六个整编师,汇聚了约四十万之众的强大兵力,对晋冀鲁豫解放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下辖的纵队仅有四个,兵力总计约五万。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攻势,刘伯承与邓小平当机立断,作出决策,决定将现有兵力集中运用,首要任务是率先歼灭那支孤军深入、轻敌冒进的敌军整编第三师。

图|王近山中将负责整编第三师,这支作为蒋介石亲信之师的部队,曾参与远征缅甸的激战。该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师长赵锡田,系黄埔军校首届杰出毕业生,且其舅舅正是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

赵锡田胸怀大志,然才识略显不足,未能采纳同僚的忠告,固执己见,率部急进。刘伯承、邓小平对此深感忧虑。若能巧妙利用这支部队深入敌后的孤立无援之劣势,果断决策,将其彻底消灭,必能一举扭转我军在中原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看似平凡,实则第三师的装备精良,士兵们的战斗力与解放军难分伯仲。然而,仅凭晋冀鲁豫野战军那五万疲惫之师,试图一举消灭敌军的主力王牌,实属难能可贵。

王近山愤然拍案而起,对刘邓两位首长庄严地立下了军令状。在战事骤然爆发之际,他毫不犹豫地调动了所有预备力量,亲自指挥机关干部与后勤人员齐心协力,共同投身于这场决定性的战役。

经过激战至最后一刻,敌军整编第三师终究未能抵挡住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全力以赴的猛攻。师长赵锡田最终被迫投降,此战令王近山在中原地区声名远扬。

1947年六月末,刘伯承与邓小平共同指挥,率领部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行动。在这支南征的雄壮队伍中,王近山及其所率领的第六纵队,依旧肩负着开路先锋的艰巨使命。

在汝河战役的关键时刻,第六纵队英勇顽强,成功挫败了敌军的围攻,为后续大部队的快速渡河以及全面清除战场障碍,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8年6月,粟裕将军指挥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在豫东地域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交战。与此同时,为了支持华东野战军的作战行动,刘伯承与邓小平两位将军率领中原野战军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纵队,对平汉铁路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与此同时,刘伯承巧妙地将战斗力最为突出的中野第六纵队秘密部署至唐河地区进行休整,伺机待发,力求一鼓作气,攻克襄阳。

1948年7月15日,王近山迎来了决定性的时刻,他发布了全面进攻的命令。在一场激烈的夜间战斗中,盘踞于襄阳的超过两万名的国民党军队被解放军彻底歼灭,时任守军司令、臭名昭著的大特务头子康泽亦被生擒。

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漫长岁月中,王近山英勇杀敌,战功赫赫。当全国迎来解放的曙光,他荣膺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之职,同时肩负起十二军军长的重任。他率领部队奔赴朝鲜战场,积极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五次战役,并亲身参与了世人瞩目的上甘岭战役。

归国途中,王近山先后履任公安部副部长和北京军区副司令的职务,并于1955年荣获中将的崇高军衔。

迈入20世纪60年代中叶,一场突如其来的离婚风波,最终导致王近山同志的职务被撤销,并被下派至基层工作。

二、许世友求情于近山

1964年,王近山陷入了一场离婚的风波之中。这场风波的来龙去脉并不繁复。尽管他在战场之上勇猛无畏,指挥有方,然而在和平岁月,他却暴露出了情场新手的一面,不顾一切地倾心于结发妻子韩岫岩的胞妹——韩秀荣。

倘若王近山能当机立断,割舍掉情感的束缚,或许便可规避后续悲剧的发生。然而,若是如此,他便不再是那声名显赫的勇将。

起初,夫妻间的争执尚局限在私密空间,王近山并无意将婚姻推向破裂的边缘。但韩岫岩的某些举动却无情地伤害了他的自尊,愤怒之情驱使下,王近山毅然决然地将离婚诉状提交至中央政府。

王近山,身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其个人生活已不再局限于私人范畴。家庭内部的矛盾不仅影响到高层领导,更迅速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遂成为中央政府整治“作风问题”的典型示范。

图|王近山与韩岫岩夫妇最终,王近山承受了党籍被开除的重惩,其大军区副司令员的职位亦随之被剥夺,行政级别亦相应下调,最终被调往河南某农场,担任副场长一职。

风云变幻,祸不单行。经历了被免职与调任河南的打击,韩秀荣最终与王近山分道扬镳,选择了远赴他乡。身心俱疲、家庭破碎的王近山,满腔苦水却难觅倾诉之地。

幸亏在王近山启程前往河南农场之前,他的勤务员黄慎荣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立誓将终身竭诚照顾首长。

1964年的金秋十月,黄慎荣与王近山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的他们,选择迁往河南农场定居,携手育有一儿一女,子女各一,一男一女,幸福美满。

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已步入1969年春季,恰逢党的“九大”召开在即。在这重要时刻,王近山同志笔耕不辍,连续泼墨挥毫,完成了三封书信的撰写。一封是致他往昔的部下、现任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的肖永银将军;其余两封则委托肖永银将军转呈许世友将军。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封书信中,王近山同志特别郑重其事地叮嘱肖永银将军,务必将此信亲手交给毛主席。

在收到那封信后,许世友方才了解到昔日战友王近山的生活现状并不顺遂。通过对王近山的深入了解,他坚信王近山断不会背叛党和国家的利益,他与发妻的离异仅是人民内部的一个小矛盾。

此案至今已走过五载春秋,许世友热切恳求党中央赐予他洗心革面的机会,并批准王近山得以重返解放军,担纲重要职务。

怀揣着这一信念,素来不愿轻易求助于他人的许世友,最初只是托人转达口信给王近山,要求他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并将反思的细节详尽地撰写成文。

在党的“九大”召开之时,许世友同志荣获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殊荣,步入副国级领导的行列。他特别单独觐见毛主席,详尽汇报了王近山同志的相关事宜,并亲自呈上了王近山同志亲笔书写的信件。

此信字句之间流露着真挚的情感,热切期盼组织能够赐予其重返工作岗位的契机。考虑到王近山同志往昔的赫赫战功,加之许世友同志的大力推荐,毛主席终予应允,将王近山同志从河南农场调任至南京军区,担任副参谋长的职务。

五载岁月如梭,那位英勇的将领终于重返沙场。若非许世友和肖永银等同仁的坚持不懈,王近山或许只能在河南的农场中度过余生。

1969年7月,王近山带领家人离开河南,登上了前往南京的火车。踏出车厢的那一刻,他不禁惊讶地发现,道路两旁站立着三位昔日的战友——肖永银、尤太忠以及吴仕宏,他们正满怀热情地期盼着他的到来。

长久未曾泪洒眼眶的王近山,此刻却情不自禁,热泪盈眶,心中波澜起伏。自重返部队以来,他将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于部队的建设与发展。

时光荏苒,四载春秋转瞬即逝。1973年,军委作出决策,对八大军区司令员岗位实施轮换。当时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奉命前往广州军区就任新职,丁盛将军则接替了他的职务。

新任广州军区司令许世友不幸遭受了不公的指责。在如此困境之中,鲜有同僚敢于为许世友挺身而出,唯有王近山在南京军区针对许世友的批判会上,毅然挺身而出,拍案高声疾呼。:散会!

尽管只是简短的两个字,王近山便明确地向众人表达了其坚定的态度——全心全意地支持许世友。这不仅是因为许世友在他遭遇不公时伸出援手,为其洗清冤屈,更深层的原因是王近山坚信,正如他自己一般,许世友同样对党和国家怀有坚定不移的忠诚。

图|许世友上将之所以在南京军区享有崇高的威望,正是因为王近山上将敢于在内部会议中拍案而谈,坚定地表达个人观点。因此,在军区内部,鲜有人敢于在私底下议论许世友上将。

1974年春,王近山先生身体状况出现异样。当年11月,因大量失血,他不得不入院接受治疗。经细致检查,最终确诊为胃癌。

经过持续的疗养,到了1978年4月,长期与疾病抗争的王近山将军精神状况已变得模糊不清。在生命的终章,他仍以微弱的声息向亲人追问:“敌军现在到了哪里,还有多少战友坚守在战场?”

王近山的小儿子回应道:“是李德生叔叔勇敢站出来,坚守在战火纷飞的前线。”闻听此语,王近山眉宇间的紧张瞬间消散,长舒了一口气:“既然李德生已投身前线,我便能安然入睡了。”

在军号特地为他的离去奏响的悠扬旋律中,63岁的王近山于1978年5月10日在南京画上了生命的句点。

结语

1992年,军事科学院隆重推出《关于回忆王近山将军的文集》,邓小平同志挥毫泼墨,题写了“一代战将”四个大字,杨尚昆、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纷纷挥毫献艺,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王近山的一生,其传奇色彩鲜明且个性突出。他对于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了无以伦比的力量。与他同代的诸多将领,亦携手并肩,一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从微弱走向强盛的历史壮阔。这些英勇的革命先驱,值得我们永恒的怀念和铭记。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