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9岁,国家卫健委提出,五年内要再提高1岁——看似微小的数字,背后是亿万生命的延长可能,也是一场关于健康、财政与公平的深层博弈。当医学在欢呼技术突破的曙光,经济学家却在测算养老金账户的赤字速度。
这一目标并非空想。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与医保体系,心脑血管病、癌症等慢性病的早筛早治链条正逐步铺开。华中科技大学人口与政策研究所所长石人炳指出,死亡率持续下降和健康干预手段普及,为寿命延长提供了现实基础。从“治病”转向“促健康”,推动家庭医生覆盖、普及健康素养,正是实现80岁目标的核心路径。
但延长寿命不等于轻松享老。60岁以上人口已超3.1亿,每增加一岁寿命,都意味着数百万新增失能老人和巨额照护成本。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吴建警示,护理人力短缺、长期照护资金缺口正在逼近临界点。医保基金虽覆盖95%以上人口,但老年慢性病支出年均增速远超收入增速,财政可持续性面临严峻考验。
更深层的矛盾在公平。北京、上海等地寿命已破80岁,而部分中西部地区仍徘徊在77岁上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医疗资源落差,让“健康中国”仍存明显短板。女性寿命普遍高于男性,低收入群体健康改善缓慢,这些差异提醒我们:寿命的延长,未必是普惠的福祉。
真正的长寿社会,不应只是数字的攀升,而是有准备、有支撑、有尊严的生命延续。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发展“人工智能+养老”、构建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这些举措正在破题。但唯有将预防、医疗、养老与财政政策打通,才能让80岁不只是统计目标,而是每个人可感的现实。
长寿是文明的成就,但若无制度护航,也可能成为社会的重负。我们追求的,不应是冰冷的寿命数字,而是每一个人都能健康地老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