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闻叔!CPI突破3.2%、GDP增速仅1.4%,电费占居民月支出比例超15%,澳大利亚正深陷经济困局,而一项“中午三小时免费用电”的政策,却意外成为破局关键。
在全球能源价格波动、欧洲多国仍依赖能源进口的当下,澳大利亚为何有底气推出这样的“民生福利”?
高通胀与高电费的双重挤压
澳大利亚当前的经济形势,正面临多重压力的叠加。
从核心经济数据来看,其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已攀升至3.2%,这一数值不仅高于美国同期水平,更与3.6%的基准利率形成极小差值,通胀压力的缓解空间被大幅压缩。
澳大利亚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仅为1.4%,增速乏力的背景下,民生成本高企成为制约经济复苏的关键瓶颈。
澳大利亚政府的调研数据明确显示,高昂的电费是推高通胀的核心因素之一。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电费支出已占月均消费的15%以上,长期居高不下的能源成本,不仅加重了居民生活负担,更直接影响了消费市场的活力。
为应对这一局面,澳大利亚央行采取了比美联储更为激进的货币政策,今年2月、5月、8月先后三次启动降息,试图通过宽松的金融环境刺激经济。
但仅靠降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民生成本问题,如何精准降低居民核心支出、打破“高通胀—高成本”的循环,成为澳大利亚政府必须破解的难题。
就在此时,“中午三小时免费用电”的太阳能共享计划应运而生。
这一政策看似是单纯的民生补贴,实则是结合本国能源现状与国际合作资源,量身打造的破局方案,而其落地的底气,离不开澳大利亚得天独厚的能源基础。
能源禀赋的双刃剑:光伏普及与供需失衡的矛盾
澳大利亚能推出免费用电政策,首要前提是其先天的能源优势与后天的光伏布局。
作为年均光照时长超3000小时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太阳能资源禀赋远超欧洲(年均光照约1800小时),这为分布式光伏的发展提供了绝佳条件。
澳大利亚的分布式屋顶光伏普及度已位居全球第一,即便中国作为全球80%以上光伏产品的生产国,在这一领域也稍逊一筹。
如今的澳大利亚,家家户户的屋顶几乎都铺设了光伏板,发电量除满足自用外,剩余电力会自动并入国家电网。
但这一布局也带来了棘手的“甜蜜烦恼”:中午时段是光照最强、发电量最大的峰值期,电网时常面临电力过剩的压力,大量清洁电能因无法及时消纳而白白浪费,同时还加剧了电网的运行负荷。
澳大利亚的储能体系存在明显短板,由于多余电力可直接并网,居民安装储能设备的意愿极低,储能设备普及率不足10%,导致过剩电力无法储存,只能集中在中午时段形成“电力洪流”。
雪上加霜的是,受本国机制限制,政府无法强制要求电力运营商尤其是电网公司下调电价,即便面临电力过剩,运营商仍坚持原有定价策略,这就形成了“电用不完却降不了价”的矛盾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中午过剩的电力免费开放给居民,既解决了电能浪费与电网负荷问题,又能直接降低居民电费支出,成为兼顾能源利用与民生保障的最优解。
但这一方案的落地,并非仅靠澳大利亚自身就能实现,其背后离不开与中国在光伏领域的深度合作。
中澳双向绑定的务实选择
如果说能源禀赋是澳大利亚推出免费用电政策的基础,那么与中国的光伏合作,就是这一政策能够落地的核心底牌。
澳大利亚在光伏领域的选择,与其他发达国家呈现出明显差异,尽管曾与中国存在贸易摩擦,但相较于欧洲、美国、日韩、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始终在光伏产业上与中国保持着紧密联系。
这一合作关系的建立,还曾经历过一段小插曲。
2014年,澳大利亚本土企业曾向政府申请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不过按照全球通行流程,反倾销调查的发起主体为企业,政府仅根据申请推进相关程序,数月后该调查便正式撤销。
从那以后,澳大利亚彻底转向中国光伏产品,加大采购力度,而中国光伏产品的高性价比与规模化产能,也恰好满足了澳大利亚分布式光伏普及的需求。
如今中国光伏组件在澳大利亚的市场占有率已超70%,双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
今年1至8月,仅2000多万人口的澳大利亚,就进口了17.8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光伏产品,人均光伏采购额在发达国家中遥遥领先。
不同于国际贸易中常见的美元结算,澳大利亚采购中国光伏产品时采用的是人民币结算,这一合作模式的落地,源于中澳两国签订的2000亿元人民币本币互换协议,中国海关的官方数据也印证了这一合作的真实性。
除光伏领域外,中澳在铁矿石等资源领域的合作同样深入,双方此前已签订彼此满意的长期合作协议。
澳大利亚的合作逻辑务实而直接:与俄罗斯等侧重地缘因素的资源国家不同,澳大利亚更看重实际利益,秉持“谁能提供合理价格,就与谁建立长期合作”的原则。
对于全球从事制造业、需要原材料的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都会主动伸出橄榄枝,这种纯粹的合作导向,也为中澳能源合作减少了诸多额外阻碍。
澳大利亚温暖宜居的气候条件,也让定居当地的中国人数量远多于俄罗斯,民间层面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为两国经济合作奠定了信任基础。
从实际合作效果来看,澳大利亚离不开中国的光伏组件、智能电表等核心设备,毕竟要实现三小时免费用电的精准管控,智能电表的普及是必要前提。
而中国企业则通过规模化供应,获得了合理的市场利润,这种双向奔赴的合作模式,构成了免费用电政策可持续的核心保障。
免费电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的合作样本
按照澳大利亚政府的规划,这一免费用电政策将于2026年7月率先在三个州启动试点,经过一年的过渡期后,2027年7月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这一政策的落地,不仅为澳大利亚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更为全球发达国家提供了应对通胀与能源问题的参考样本。
在当前全球通胀高企、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许多发达国家都面临着民生成本上升、能源供应紧张的困境。
澳大利亚的案例证明,单纯依靠货币政策调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有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与具备产业优势的国家开展务实合作,才能找到破解民生痛点的有效路径。
抛开不必要的博弈,聚焦利益共识,在光伏、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建立深度合作,既能降低居民生活成本,又能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的双赢。
但需要明确的是,中澳之间的合作并非单方面的“送温暖”。
中国企业的参与,是基于合理的商业回报,澳大利亚要维持免费用电政策的长期运行,就必须保障合作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如果失去中国的供应链支持,澳大利亚在光伏产品补充、智能设备维护等方面都将面临缺口,免费用电政策也可能难以为继。
从这一角度来看,双方的合作是基于利益共赢的理性选择,不存在所谓的“让利”,只有互利互惠才能让合作走得更远。
说到底澳大利亚的“中午三小时免费用电”,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自身资源优势+中澳技术与利益绑定”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它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全球合作的本质在于互利共赢,找对合作伙伴、放下无谓博弈,才能让政策福利真正落地,让民众切实受益。
而这背后,中国光伏产业的硬实力与开放合作的姿态,正是这场双赢合作的底气所在,也为全球能源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信息来源:人民网:澳大利亚2025年第三季度通胀率升至3.2%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澳大利亚经济疲态尽显 今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仅为0.5%
信息来源:中国财富网:从光伏到光储,透过盛会看行业的进阶|直击第七届光储大会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澳两国央行续签2000亿元规模双边本币互换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