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罗兹丹·卡拉乔夫站在保加利亚议会发言席上,手指敲着讲台边缘:“我们正面临铁路车辆前所未有的缺口。 ”台下议员们的窃窃私语像电流般掠过。 这位交通部长背后的屏幕上,投影着生锈的铁轨和上世纪70年代制造的旧车厢——这些本该两年前就被淘汰的“古董”,如今仍是保加利亚铁路的运输主力。
时间倒回2023年底,索非亚政府雄心勃勃地抛出价值6.1亿欧元的“世纪订单”:采购20列时速160公里的电动列车,附带15年维保服务。 这笔钱对保加利亚这个东欧国家不是小数,几乎相当于其年度国防预算的三分之二。
招标书刚发布,全球巨头闻风而动。 中国中车青岛四方公司亮出报价单:3.1亿欧元。 几乎同时,西班牙Talgo的报价单飘然而至——6.2亿欧元,整整翻了一倍。
技术参数上双方各有千秋。 中车刚在印尼爪哇岛完成雅万高铁项目,热带雨林、地震带和复杂地形的考验全数通关,列车跑出350公里时速。 而保加利亚的山区地形和160公里时速需求,对中车可谓轻车熟路。 Talgo则强调欧洲血统,承诺时速200公里的推拉式列车,座位数390个,还能适配760毫米站台。
保加利亚交通部的工程师们反复核算成本。 选择中车意味着省下3亿欧元,这笔钱足以新建两所综合医院或改造全国三分之一中小学校舍。 技术评估报告里,中车方案评分遥遥领先。
2024年2月16日,布鲁塞尔的传真机吐出一纸公文。 欧盟委员会援引刚生效的《外国补贴条例》(FSR),宣布对中车启动反补贴调查。 文件措辞严厉:“怀疑低价源于政府补贴,扭曲欧盟市场公平”。
调查如同黑洞吞噬时间。 中车被迫提交十年财务报表、子公司股权结构、甚至研发成本明细,但欧盟始终未出示具体补贴证据。 保加利亚交通部官员私下抱怨:“他们连中车食堂的餐补都要调查”。 一个月煎熬后,2024年3月26日,中车宣布退出竞标。 耐人寻味的是,欧盟调查随即戛然而止。
Talgo的庆祝香槟还没喝完,保加利亚人就发现了问题。 原定33个月交付期被西班牙人推翻:“59个月! 否则做不了。 ”理由冠冕堂皇:生产线调整、供应链卡脖子。 更尴尬的是,2025年元旦当天,Talgo承建的西班牙国家高铁因电池故障全线瘫痪,电脑系统集体罢工,乘客被困轨道四小时。 这段视频在保加利亚社交网络疯传。
交付时间破灭只是开始。 Talgo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净亏损,手头积压230个项目,德国ICE L列车测试失败遭砍单19列。 生产线如同老牛拖破车。 保加利亚交通部急得跳脚——欧盟给的6.1亿专项基金是有期限的,过期作废。
2024年4月22日,索非亚政府无奈亮红灯:整个高铁采购计划取消。 前期投入的数千万欧元尽数沉没,1.2亿欧元欧盟复苏基金即将被收回。 交通部长办公室那晚灯火通明,官员们忙着写损失评估报告。
补救措施成了打补丁游戏。 先是找瑞士Stadler买7辆双层列车,结果四个月后对方毁约。 2025年3月转投法国阿尔斯通财团,签下35辆单层列车合同。 但这些车最高时速仅160公里,运力不到原计划一半,山区铁路提速成了泡影。 旧车厢继续嘎吱作响,通勤时间比开车还慢两小时,乘客流失率突破40%。
欧盟总部始终沉默。 但西班牙《世界报》挖出猛料:Talgo在2016-2020年间接受政府补贴额高居欧洲第四,远超行业均值。 欧盟反垄断部门档案柜里,这份报告编号清晰可见。
保加利亚网友的讽刺漫画在网络刷屏:布鲁塞尔官员给索非亚递上一只金鸟笼,笼门挂着“欧盟标准”大锁,笼底标签写着“市场公平”。 配文刻薄:“他们给我们笼子的时候,忘了给鸟。 ”
匈牙利布达佩斯火车站此时传来新列车鸣笛声。 就在保加利亚取消招标七个月后,匈牙利政府绕过欧盟机制,直接从中车采购机车和信号系统。 橙白涂装的列车驶出站台,准点率显示牌跳动着99.3%的数字。
索非亚街头海报被雨水打湿,半年前的招标宣传语依稀可辨:“提速未来”。 通勤族安娜挤在1978年制造的车厢里苦笑:“未来? 我们现在连准时到达都是奢望。 ”列车晚点提示屏红光闪烁,跳动着新的数字:延误1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