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成都车展,你要是去逛了,可能会有种奇妙的感觉,就好像走进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熟悉的是,展馆里依然人山人海,镁光灯闪个不停,到处都是新车;陌生的是,以前那些撑场面的“大腕儿”们,什么劳斯莱斯、宾利、兰博基尼,今年居然集体“请假”了,连保时捷的展台都找不着了。
这在以前可是不敢想的,成都作为西部消费重镇,向来是豪华品牌的必争之地。
那么,这些豪车都去哪儿了?
是大家突然不爱了吗?
其实不是,而是整个汽车市场的“游戏规则”,正在被彻底改写,而这场变革的中心,就在我们中国。
咱们先说说这个“豪华”到底是怎么回事。
过去,一提到好车,大家脑子里想的肯定是德国的“BBA”(奔驰、宝马、奥迪),再往上就是那些听着就觉得贵的牌子。
它们的“豪华”,是靠上百年的历史、精密的机械工艺和那个闪闪发亮的品牌标志撑起来的。
可是在2025年的成都车展上,你会发现,中国人对“豪华”的理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劳斯莱斯没来,但我们自己的“劳斯莱斯”——红旗金葵花来了,预售价直接定在166万,那气场,一点不输。
被车迷们开玩笑叫做“杭州湾库里南”的极氪9X也开始预售了,不到60万的价格,给你的却是超大的空间、可以躺平看风景的“揽景座椅”,还有算力超强的智能驾驶芯片。
这在以前,你花同样的钱,可能只能买到一台配置中等的传统豪华品牌SUV。
这说明什么?
说明我们买车看重的东西变了。
以前的豪华是面子,是发动机的轰鸣声,是别人投来的羡慕眼光。
现在的豪华,更多的是里子,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享受。
比如,比亚迪搞出来的“兆瓦闪充”,让充电变得跟加油一样快,彻底解决了大家的“里程焦虑”;还有各种先进的辅助驾驶系统,在高速上能帮你自动跟车、变道,在市区拥堵路段能解放你的双脚,让开车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放松。
更夸张的是吉利的银河M9,一台车长超过五米二的大六座SUV,预售价居然不到20万,续航超过1500公里,还能玩出“原地掉头”这种花活儿。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性价比高了,而是用技术把过去遥不可及的体验,变成了普通家庭都能拥有的现实。
所以你看,不是川渝人民不爱消费了,而是他们的钱,投给了更懂他们、更能给他们带来实际好处的中国品牌。
这场关于“豪华”定义权的争夺战,中国车企显然已经占了上风。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另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了,那就是今年车展的“含华量”特别高。
这里的“华”指的就是华为。
你走进3号馆,感觉就像是闯进了华为的“汽车帝国”。
鸿蒙智行旗下的“五界”——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第一次全家到齐,占据了大半个展馆。
这背后传递出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现在的汽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了,它正在变成一个装了四个轮子的“超级智能手机”。
汽车好不好的核心标准,也从过去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老三样”,变成了芯片、操作系统、智能驾驶这“新三样”。
你看岚图汽车新推出的追光L,直接就用上了华为全套的智能驾驶和鸿蒙座舱,纯电续航能力还做得特别长,解决了很多人想买新能源车又怕跑不远的顾虑。
还有刚亮相的尚界H5,顶着“鸿蒙智行最便宜车型”的头衔,起售价不到17万,一小时的预订量就突破了两万五千台。
为什么这么火?
说白了,就是它让普通老百姓用买一辆普通合资车的钱,就能享受到顶级的智能化体验。
这在以前,那些高级的自动驾驶功能,可都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豪车才有的配置。
更有趣的是,几年前还被一些行业大佬看不起的“增程式”技术,如今却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所谓增程式,简单理解,就是车里带了个“充电宝”(发动机),电快用完的时候,它能发电给电池充电,这样车就永远是用电在跑,但又没有里程焦虑。
像理想汽车就是靠这个技术起家的。
现在,就连一直坚持做纯电动车的智己,也开始推出增程版车型了。
甚至连美国的老牌车企通用,旗下的别克品牌也推出了全新的增程车。
这说明车企们越来越务实,不再纠结于技术路线的“高下之分”,而是真正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最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种灵活和贴近市场的态度,正是中国汽车产业能够飞速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
那么,面对中国品牌这么猛烈的攻势,以前那些高高在上的洋品牌又是怎么做的呢?
答案是:放下身段,努力学习,拼命“接地气”。
他们终于明白了,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竞争也最激烈的市场上,再也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了,必须得按照中国消费者的喜好来造车。
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求生”操作。
比如上汽奥迪的一款新车,为了迎合中国年轻人的审美,甚至把经典的四个圈车标换成了英文字母。
沃尔沃更是把一款重要新车的全球首发仪式直接放在了成都。
福特也开始利用中国的供应链和技术,打造更符合中国路况和使用场景的新能源车。
他们不仅在产品上努力向中国消费者靠拢,在营销上也花样百出。
凯迪拉克把新车发布会搬到了稻田里,大玩“田园风光”;东风日产为了配合新车的浪漫内饰,直接运来几万朵玫瑰花,把展台布置成了花的海洋。
他们为什么这么拼?
因为在核心的智能化和电动化技术上,他们已经没有了绝对优势,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落后了。
所以,他们必须在产品之外,寻找新的能打动消费者的点,比如品牌文化、情感价值。
这就像一个学习成绩被追上的优等生,开始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艺,希望能保住自己的地位。
这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个外资品牌随便拿出一款车就能在中国市场大卖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
如今的市场,谁更懂中国消费者,谁能提供更好的体验,谁才能真正赢得未来。
而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每一位普通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