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加沙地带的冲突打了停、停了又打,仿佛陷入一个无尽的循环? 为什么一边是国际社会强烈谴责,另一边军事行动却仍在持续升级? 最新一轮的冲突,以色列代号“力量与剑”的大规模空袭,单日就造成了超过400人死亡,这背后远非“军事打击哈马斯”几个字能简单概括。
当我们拆解时间线,会发现冲突的重启恰好发生在停火协议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刻。以色列与哈马斯在今年1月达成的临时停火协议后,第二阶段谈判原定2月启动,却因双方在“先彻底停火”还是“先释放人质”的根本性分歧上迟迟无法推进。 以色列提出的所谓“过渡方案”,意图插入一个延长停火但避免承诺永久停火的阶段,以此压力继续要求哈马斯释放被扣押人员,同时不给彻底结束冲突留下空间,自然遭到了哈马斯的拒绝。 于是,谈判桌外的空袭成了选项。
内塔尼亚胡政府在国内面临的多重压力,被普遍认为是此次军事行动的重要推手。 他不仅面临贪腐案的审判,还需在3月29日前确保政府预算案获得议会通过,否则政府将自动解散。 通过对外军事行动来凝聚国内支持、转移视线,是其摆脱政治危机的常用手段。 甚至有报道指出,以色列执政联盟内部极右翼势力以退出政府为要挟,强烈反对在停火谈判中让步,这迫使内塔尼亚胡必须采取更强硬的军事姿态来维持政府稳定。
美国的角色同样不容忽视。 在空袭发生前,以色列征询了美方意见并获得了默许。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改变了对以色列的军售政策,恢复了此前拜登政府禁用的部分重型炸弹供应,并在短时间内批准了价值近百亿美元的对以军售。 美国总统特朗普甚至公开表示,只要是以色列做出的决定,美国都会支持。 这种明确的军事和政治支持,无疑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开了绿灯,也削弱了国际社会通过外交途径施压的效果。
军事行动的目标被官方表述为“继续消灭哈马斯”和“解救所有被扣押人员”。 然而,一些分析指出,以色列的深层意图可能远不止于此。 有专家认为,以色列正试图通过军事手段彻底改变加沙地带的地位和属性,包括可能的人口迁移和建立代理民事管理机构,从而实现长期控制。 其安全内阁批准的“结束战争五原则”也明确提出要“实现加沙地带非军事化”并“保持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安全控制”,这显然超越了短期军事行动的范围。
面对以色列的军事压力,哈马斯的处境也异常艰难。 经过长期的沉重打击,其领导层遭重创、组织结构被打散、武器和粮食补给几乎断绝。 有分析认为,哈马斯同意停火方案,是担心以色列真的征服加沙。 但哈马斯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代表,其“藏兵于民”的特性使得以色列难以通过纯军事手段彻底消灭其抵抗思想。 只要以色列的占领持续,某种形式的抵抗就可能持续存在。
真正的悲剧在于加沙地带的平民。 空袭不仅针对军事目标,也波及了难民营、居民区甚至医疗设施。 纳赛尔医院遇袭事件就遭到了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强烈谴责。 据加沙地带卫生部门统计,自2025年3月18日以军恢复大规模军事行动以来,到8月下旬,已造成超过1.1万人死亡,近4.8万人受伤。 而领取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平民遭枪击的事件也多次发生,据称已有超过800名平民在此过程中丧生。
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也遭到了国际社会日益强烈的反对。 28个国家曾发表联合声明,强烈要求以色列“立即结束”在加沙的军事行动,批评其严重违反国际法。 甚至国际种族灭绝学者协会通过决议,认定以色列在加沙的行为符合种族灭绝的法律定义。 尽管以色列强烈否认并坚持自称是正当防卫,但这种国际舆论的压力正在持续增大。
冲突的外溢效应同样明显。 美军对也门胡塞武装发动了空袭,这被解读为是在为以色列可能招致的报复行动先发制人,进行战略掩护。 红海地区的危机也随之扩大,整个中东地区的安全形势因此进一步恶化。
回过头看,加沙的局势仿佛陷入了一个“死循环”:谈判僵持、战火重燃、人员伤亡、国际谴责、然后循环往复。有观点认为,即使未来重启谈判,由于哈马斯与以色列立场根本对立,也难有实质性进展。 而持续的军事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对加沙地带废墟的重新轰炸,其实际意义备受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