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华盛顿、北京、纽约,话题都绕着一个时间点打转:11月初的关税“休战窗口”。美国几家媒体连发评论,口气很猛,说这回美国赢不了,中国抓住了两个软肋。一个是稀土,另一个是股市。市场也跟着紧张,相关公司股价一天能来回好几趟。
先说能确认的事。过去一年多,双方的加税清单时有新增,技术与供应清单也在收紧。美方有人放话,要把更高关税当筹码,也有人释放风声,说只要中国在关键材料上松口,就能把谈判再拖一阵。这些话更像是试温,边喊边看对方反应。
稀土这条线,证据最实在。2023年7月,中国对镓、锗实施出口许可管理,明确要报批;同年10月,对石墨也提了许可要求。针对稀土磁体相关产品和分离设备的监管在加码。因为这个,全球上游被收紧的感觉更明显。
从供给中国在稀土开采、分离、冶炼环节占了大头,磁体产能也主要在国内。电动车、风电、雷达、导弹这类产品,离不开这些材料。美国国防部近年多次资助MP Materials、Lynas在美国推进分离和磁体项目。结果很清楚,美方自己也承认短期离不开这条链。
建链条不是一句口号。勘探、环评、治炼、环保、招工、良品率爬坡,每一步都要时间。中间环节少一个,整条线就卡住。同样,资本最怕的是“断料”,而不是一时的涨价,这在工厂里一天就能体现出来。
这回一些美媒把“软肋”说在稀土上,词儿很硬。有文章甚至写“只要含有一丁点中国稀土就会被管”,还有的断言库存只够几周。这些说法带情绪,有真,也有夸张,各家口径不一样。看点在于,它们指向同一个担心:短期难替代。
就算绕开中国矿源,很多中间工序还会用到中国的分离剂、设备、标准件。还有,质量稳定的供应商名录,很难一年半载就换一遍。结果就是,想彻底“去中”,不是花钱就能立刻办到。这层现实,才是让市场心里没底的根。
镜头另一边,美方官员频繁点名稀土。五角大楼追加对磁体项目的拨款,国会有人提案鼓励本土供给。口岸和边检对关键物项的执法更严,灰色通道被堵。这些都是硬动静,显示你来我往,双方都在摸底牌。
盟友也在旁边挠头。欧洲、日本、韩国的厂商,同样依赖中国稀土、石墨和磁体。因为这个,它们在涉华产业安排上更谨慎,很多企业在谈新的长期合同。还有,政府层面对“如何稳住供应”开了不少会。压力最后还是会回到白宫桌面上。
股市这条线,同样被拿来放大。特朗普把股指当成绩效牌,这在美国媒体和市场圈里不算秘密。只要关税预期抬得太猛,供应预期转差,盘面往往先动,再传导到订单。这跟厂房里产线的速度一样真实。
从掰手腕的角度硬的是稀土,软的是股市。一个卡原料,一个搅信心。两头一起动,谈判桌上的筹码就会变形。对任何在意连任和资金支持的政治人物,这种挤压都很难受。
接下来几周,有几件事值得盯。第一,是否出现针对磁体或关键设备的新细则。第二,美方是否把更高关税写进正式文本,而不是只放话。第三,五角大楼、车厂、电子厂是否调整订单与交期。因为这些都会直接落到生产线上。
再把能确定的底数放在一起。中国在稀土分离和磁体环节占优;美国在重建本土链条,但进度受制于时间、环保与成本;建成从上游到下游的稳定系统要几年;股市对不确定性很敏感,而且反应很快。除了这些确定信息,其他更激进的说法还需要更多公开证据。
还有一个变量是沟通。行业协会、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正在用各种渠道给两边递话。因为他们更清楚停线一天的代价,也知道换料、换图、换认证要走多少流程。谁能在这个关口给出可执行的路径,谁就能多争一点时间。
夜里十一点,内蒙古一处稀土园区,海关和市场监管的车停在门口,执法人员在库房前核对单据,风把院里的提示牌吹得“哗啦”作响。等到天亮,谈判桌上的人会怎么改口,市场又会怎么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