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体育圈最近的大新闻,刘诗雯这仨字儿一出,谁还敢说自己与时俱进?有一说一,这姑娘又搞了个大动静——浙江大学博士录取名单里,蹦出来了她的名字,方向是体育教育训练学,还是普博序列,不带定向。是不是有人疑惑:她球台上叱咤风云,怎么摇身一变就学霸了?这一出“体坛+学术”的组合拳,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有件事咱们还真得琢磨琢磨。
别急,咱先捋一捋刘诗雯过去的战绩。1991年在抚顺出生,广东长大,2002年省队,2005年国家队,再看一串金光闪闪的大赛荣誉……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甚至还混成了国际乒联大佬和广东乒协高管。主角光环和拼搏标签都粘了一身。按说,有这“前缀”,大多数人也就老老实实退役,享受点“人生第二春”。可刘诗雯非但没坐等掌声慢慢散呼呼喝茶,人家奔着“攻读博士”,还专挑浙大这样的顶尖大厂。是不是有点不按剧本走?
其实,她自己倒是说得挺明白的。媒体有过专访,说她业余时间列了个小目标清单,什么陪家人旅行、继续读书深造等等,既要体育领域的深入钻研,也不忘自个儿的“小确幸”。谁能想到,“拧巴”一把,连博士学位都纳入规划,这何止鸡娃,简直是自我加码。
回头梳理她最近的态度,尤其是今年全运会的话,字里行间全是实话实说——觉得“不可思议”,坦言“女运动员像我这样年龄还能再上赛场的,国内几乎没有”,性质特殊、意义非凡。试想一下,98%的“主力退役模式”,都是转型教练、做解说、家里养猫撸猫数钱。可刘诗雯呢?赛场还活跃,学业再升级,主场广东还得再“发一波光”,就像开着两台发动机,热气腾腾的。
别看荣誉成山,人生可着实没那么容易。她也承认这两年挺难的,还说了句话:“身边教练和队友都在鼓励我,我能站上赛场挑战自我,这已经是赢了。”讲真,这不就是现实版的“失败了又怎样,赢了血赚,输也有饭吃”的气质吗?有人可能觉得运动员文凭没那么重要,只要有成绩,就业、赚钱、被尊重还不简单?可在竞技退役边缘,名气再大也会面临新的人生课题。刘诗雯明白这一点,敢于折腾、敢于回炉再“下场”,这才更让人服气。
再说博士这件事。浙大教育学院的体育训练学,听着就高大上,咱外行人一脸懵,但业内都懂,这玩意儿拼的是理论深度,门槛不低。不是像小时候“体育特招”那么好混。博士路线,得硬啃数据、研究方法,还有一大堆文献和学科前沿。刘诗雯转型,绝不是“镀金混证”,更多是拓宽后路,把运动员经验搬上理论舞台。谁知道哪天,人家不但是场上的王者,论文写得飞起,成了“学界刘诗雯”?说不定哪位小朋友,翻开教材还能捡到她的案例。
其实这种路径在国外早就常见。欧美运动员退役后,继续钻研体育心理学、管理学、训练科学,最后再回归球场、课堂,塑造更高层次的人才,有理有据有实践。国内这么玩儿的不多,体育和学术线路原本是两条平行线。现在刘诗雯“脚踩两只船”,至少让后辈们看到 —— 体力与才智,也可以同步点满。
有意思的是,这阶段恰巧赶上她第六次全运会,还说自己“估摸着是最后一回比较重要的比赛”,那内味儿,很像电视剧结局里最后一次出战的主角。只不过,她的结局没有被规定。谁说年纪大了就不能站在顶峰?谁又说运动员走下领奖台就只剩吃老本?刘诗雯的选择恰好打破了这些刻板印象。她不急着为成绩画句号,也不非要层层递进去坐教练席,她说了:挑战自我,才是最大的意义。那种豁达与笃定,真不是动动嘴皮子能解释的。
说回到职业生涯这一砣事。国内体坛的女将,“老骥伏枥”的例子少之又少。大多数巅峰过后匆匆谢幕,媒体新闻划拉几下也就散了。可刘诗雯,既没死磕单一路线,也从不回避问题和失落,甚至主动复盘自己的人生地图。其实背后压力巨大,外界看是掌声雷动,她自个儿跑马拉松般一段一段撒泪。能到现在还在念书,别说体育圈,哪个行业都属罕见。这份投入,已经胜过上面印多少证书、刷多少榜单了。
有时候想,互联网关心的不是谁考试能满分,而是谁能一直追着生活的前浪猛划。刘诗雯就做到了。她把一次次比赛当成靠近自己的机会,又把学业、深造视为开拓新天地的“通行证”,这属于是用青春做了个全景实验。类似案例,近几年越来越多,但像她这样顶着光环还敢翻篇的人,确实稀缺。
说远点,她现在还是国际乒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广东省乒协常务执行会长等一堆职务在身,外加球员身份、学生身份混搭,生活该有多满当?你也许以为她精力分散,忙不过来。但换个角度说,运动员分秒必争、目标导向本来就是基因,两头跑才叫发挥所长呀!
反观社会大众的评论,有祝福的,有质疑“是不是浪费学位资源”,甚至还有点酸酸的“名将加持是不是绿色通道”。但她过往的成绩、影响力,外加带来的“榜样效应”,其实符合高层次人才选拔诉求。再说了,多元评价,对名人严格审视,甚至善意批评,未尝不是进步的表现,对个人成长反而更有益处。
走到今天,刘诗雯的“反套路人生”给人的启示,其实一点都不稀奇。人就得有自己的板斧。谁说运动员只能单一赛道?场下读书,场上较量,转型多元模式,也能跑出漂亮的弧线。咱们老说“人生如赛场”,可大多数人只会选一条道走到底。但她偏要几条道一块修,还把标准卷出了花。没有完美的剧本,也不存在标准答案。刘诗雯用脚在告诉大家,活出自我、敢于和过去的自己叫板,才叫不负韶华。
转念一想,有时候赢不见得非要站上领奖台,只要还有热爱、有底气、有追求,哪怕重复练习“基本功”,生活大抵也会奖赏你一份意想不到的风景。就像年轻时候的刘诗雯,想的最多的不是怎么拿奖杯,而是如何成为更完整的自己,如今大概也算得偿所愿。谁若说她只是想混个“身份”,真是低估了这一路的汗水和抉择。
未来路还长。也许几年后再翻新闻,刘博士又会变成别的新面孔。到时候谁还会在意当年的质疑?更值得关注的,或许是她用“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的方式,为后生晚辈示范了什么叫“人生无限可能”。这份坦荡和豁达,极难得也极温暖。
聊到这儿,你是不是也有点小感触?你怎么看待知名运动员转型学霸这类操作,是社会的进步,还是资源的再分配?欢迎来聊聊自己的想法呗。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