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街头多了些“奇怪的人”——走路摇摇晃晃,身体像被揉皱的旧报纸,眼神空洞得能装下整个黑夜,不明所以的路人还以为误闯了鬼片拍摄现场。可这不是虚构的剧情,是真实发生的悲剧:一群被芬太尼“啃”得只剩躯壳的“僵尸”,正在自己的国家里流浪。
为什么科技最发达、医疗资源最丰富的美国,会让国民变成这样?特朗普嘴里的“中国责任”,真的能掩盖这背后的真相吗?
这事得从几十年前的“疼痛人权”风说起。上世纪中叶,美国突然把“减轻疼痛”抬到了“基本人权”的高度,医生只要听到病人喊疼,就得立刻开止痛药。初衷是想体现人文关怀,可好心办了坏事——就像告诉爱吃糖的孩子“糖吃多少都不会坏牙”,结果把孩子的牙齿全蛀空了。到了九十年代,医学界更离谱,居然公开鼓励用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疼痛,还故意模糊“成瘾”的风险,把这些药说得像维生素一样安全。比如芬太尼鼻喷,一个摔断腿的孩子哭个不停,护士喷一下就安静了,家长还夸“美国医疗真厉害”,可这玩意儿的成瘾性和吸毒差不了多少?
要是说错误理念是滋生悲剧的土壤,那资本就是催生出毒瘤的暴雨。普渡制药的“奥施康定”就是个典型——这药一年能赚几十亿,全靠“操作”:负责审批的FDA官员刚批完,转身就去普渡当高管,年薪涨了25倍;销售团队用度假、高尔夫卡贿赂医生,让他们多开奥施康定;更绝的是,这药还能医保全额报销,老百姓觉得“不花自己钱,不用白不用”。就这么着,芬太尼借着“合法”的名义,偷偷钻进了千万家庭,变成了“合法的毒药”。
有个装修工人的故事,比电影还惨。他摔了腿骨折,医生开了芬太尼止痛药。一开始挺好,可停药后全身难受,像有蚂蚁在骨头里爬,坐立难安。医生不敢再开,他就去网上找“病友群”,结果群里的“病友”都是毒贩,给指了条“捷径”:去XX街买“蓝色小药丸”。那些地下工厂做的芬太尼,含量没谱,他吃了一颗就晕在家里,差点送命。可成瘾的折磨比骨折还疼,他只能继续吸。后来他丢了工作,积蓄花光了,老婆带着孩子走了,变成街头流浪汉。一年后,人们在公园厕所旁边找到他的尸体,身体凉得像块石头,手里还攥着半颗没吃完的“蓝色小药丸”。
面对这么多悲剧,美国政府做了什么?特朗普在白宫举着14岁孩子的遗照,听着孩子妈妈哭,然后说“我相信中国会把他们判死刑”。把责任推给中国,用这个理由加关税,可他压根没提美国自己的问题——那些赚得盆满钵满的制药公司,那些收了贿赂的医生,那些鼓励用药的医疗指南,还有那些不敢得罪资本的官员。
中方早就说了,芬太尼的问题是美国自己的责任。中国管制芬太尼比美国严多了,可美国呢?自己的医疗体系出了问题,却怪别人,这不是找借口吗?
解铃还须系铃人。美国要是不面对自己的问题,继续演戏推责,街头的“僵尸”只会越来越多。明明是科技和财富的强国,却在“疼痛”面前输得一塌糊涂,这不是讽刺吗?就像老话说的,“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美国要是不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再怎么怪别人,也救不了那些被芬太尼毁掉的生命。
那些在街头流浪的“僵尸”,曾经也是有家庭、有工作的普通人。他们的悲剧,不是中国造成的,是美国自己的理念、资本和政策联手种下的苦果。要是美国还不醒悟,这样的悲剧只会一遍又一遍地上演,直到整个社会都被芬太尼的阴影笼罩。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