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西太平洋上可够热闹的,咱们自己看着都心潮澎湃。
想想看,“山东”号和“辽宁”号,咱们的两艘航母巨舰,居然手拉手跑到第二岛链那片海域去了!
这种规模的远海部署行动,搁在过去真是不敢想。
网上军事迷们讨论得热火朝天,很多人感慨,中国航母这几年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航母这东西是啥?
往简单了说,就是海上能移动的机场,战斗力的倍增器,威慑力的象征。
咱们搞航母,还真不是为了放家里看着好看,或者出去耍威风。
咱国家海岸线那么长,海上的经济命脉、资源通道,哪一样不需要强大的海军力量去守护?
看看西太平洋,这片海域就没太平过,某些大国和他们的小兄弟军舰、飞机整天在这晃悠,没有航母这个拳头,光靠岸基力量和驱护舰,腰杆子总感觉不够硬。
这次双航母齐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就是要练真本事,告诉大家:这片海,我们能来,也能守!
重点得说说“山东”舰。
这可是咱们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六万多吨的身板,能搭载三十多架歼-15舰载战斗机,再加上各种直升机,那战斗力的确杠杠的。
虽然同样采用滑跃起飞,但比起它的前辈“辽宁”舰,“山东”舰在甲板布局、舰岛设计等方面都做了优化,舰载机的出动效率和持续性都得到了提升。
军事爱好者们普遍分析,经过这些年的磨合锤炼,“山东”舰早就不是只能在家门口活动的新手了,它有能力走得更远,承担更重要的任务。
这回联合“辽宁”舰跑到第一岛链甚至第二岛链的广阔海域搞演训,摆明了是在检验和提升大洋深处作战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但有力的宣告。
既然是这么大动作的训练,官方报道里提到的科目就很说明问题了:舰载机高频次起降、复杂的编队防空、反潜演习……每一项都透着浓浓的实战气息。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点评:“这哪是纯训练,分明是在磨刀霍霍地‘秀肌肉’,告诉某些人,这块地盘,咱有能力罩得住。”
话糙理不糙,航母编队开到哪儿,威慑力就辐射到哪儿,这可是实打实的战略行为。
这边咱们练得正起劲呢,日本那边的P-3C反潜巡逻机就紧跟着贴了过来。
P-3C这机型在东海、南海的海空侦察线上可不是生面孔了,续航时间长,擅长低空慢速飞行,反潜、侦察、监视的任务都能干。
好家伙,6月7日和8日两天,日本海上自卫队连着出动这飞机奔着“山东”舰编队的训练区域就去了。
这意图还不够明显吗?
日本为啥盯得这么紧?
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
首先,中日两国在东海方向确实存在一些海洋权益和岛礁归属上的争议,双方的活动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警惕得很。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日本作为美国在西太平洋最重要的盟友,长期以来承担着替美国“盯梢”中国海军动向的任务。
有军事观察家私下聊天时分析,日本这么积极,无非是两重目的:一是想搜集“山东”舰的关键数据,比如舰载机的实际出击频率、编队在不同态势下的防御反应模式等等;二是给老大美国递上一份“作业”,证明自己在围堵和监视中国海军方面没有偷懒,甚至很“给力”。
更让人无语的是,日本防卫省还在6月7日煞有介事地公开了他们P-3C拍摄的照片和说法,指责中国航母编队的行动“威胁了地区稳定”。
这可真是恶人先告状!
这事儿在网上引发了热烈讨论,很多国内网友直呼离谱:“人家的军舰在公海搞训练,你自己巴巴地跑过去近距离偷窥,挨得那么近(据说最近只有几十公里),这到底是谁在挑衅?
难道只准你来看,还不准别人正常活动了?”
大家的普遍感受是,日本这侦察行为本身就带着很强的挑衅意味。
说到这,绕不开美国的影响。
这些年美国在西太平洋大搞“自由航行”,他们的航母战斗群、驱逐舰频繁出入敏感海域,显示存在感。
中国航母力量的发展壮大,自然会引来他们警惕和不适的目光。
日本的这次侦察行动,被许多国内外分析人士普遍视为是日美协调下的产物。
可以说,一架小小的P-3C背后,投射的是日美同盟的战略棋局,也是中美在西太平洋力量博弈的一个微缩舞台。
日本飞机飞出去,既有点给自己壮胆的意思,更是在向美国表忠心。
面对日本侦察机的贴身“围观”,咱们“山东”舰的反应绝对称得上强硬、专业。
主角就是威名赫赫的歼-15“飞鲨”舰载战斗机!
6月7日和8日,连续两天,当日本P-3C试图抵近时,从航母甲板上紧急起飞的歼-15迎头而上,实施了近距离拦截。
看报道披露的细节,歼-15飞行员的技术和心理素质真是过硬。
他们采取了非常贴近的拦截方式,最短距离甚至达到了惊人的45米!
而且战机并非空载,翼下明晃晃地挂着国产的霹雳-12中程空空导弹。
这种姿态,传递的信号无比清晰:“你的行为已被判定为威胁,我们在执行拦截任务,请立刻离开,否则后果自负!”
没有丝毫妥协的空间,完全展示了中国海军维护自身安全和训练权益的意志与能力。
说说歼-15本身。
虽然借鉴了苏-33的某些设计,但经过我国航空人的不懈努力,它早已是一款深度国产化并融合众多先进技术的舰载战斗机。
三十多吨的最大起飞重量,超过六吨的载弹能力,作战半径突破千公里。
装备了先进的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对空探测和多目标锁定能力是它的看家本领。
配备的霹雳-12导弹,射程覆盖中距,对付像P-3C这样速度慢、机动性差的巡逻机,性能绝对绰绰有余。
在行家眼中,歼-15是个不折不扣的多面手,空战格斗、反舰攻击、对地支援样样拿手。
这次采用的高难度“尾流警告”战术,是在极近距离利用战机的尾流湍流对慢速目标进行物理干扰和心理威慑。
面对咆哮而来的重型舰载战斗机,尤其最近时仅有45米(这个距离在高速飞行的战机间意味着极其危险),日本P-3C的机组人员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军事爱好者们在网上讨论得特别起劲,有人形象比喻:“歼-15就是用这种方式告诉对方:别把咱这‘豆包’不当正经‘干粮’,我有的是办法让你难受。”
这次拦截行动,不仅仅是给对手看,更重要的是咱们自己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舰载机在高强度对抗环境下执行拦截任务,涉及起飞节奏控制、精确导航定位、飞行员个人临场判断和编队协同能力,是航母作战体系成熟度的综合检验。
专家们通过这次表现认为,“山东”号航母的舰载机调度指挥体系已经相当流畅,飞行员面对突发情况时展现出的技术水平和处置方式也非常到位。
网友的评论很到位:“这可不是炫技表演,而是实实在在的实力和底气支撑起来的行动!”
不出所料,拦截事件后,日本方面反应激烈。
6月9日,日本防卫省迅速发布了他方拍摄的视频片段和图片,倒打一耙地指责中国歼-15的拦截动作“极度危险”,“严重威胁了日本巡逻飞机的安全”,并要求中国方面保持“克制”。
面对这种扭曲事实的指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清晰有力、有理有据:中国海军航母编队在中国拥有主权的岛屿及附近海域(或公海)进行例行性训练完全合法合理;日本军用飞机未经允许擅自闯入中国演习划定的警戒区进行抵近侦察,这才是真正有预谋的挑衅行为,是造成海空不安全的根源!
这个回应掷地有声,赢得国内舆论一片赞誉。
对于整个事件,国际上的反应也是有温差。
美国不出意外地站在日本一边,重弹所谓“中国海军力量扩张威胁地区稳定”的老调。
而像俄罗斯和一些对地区局势有切身感受的东南亚国家,则认为中国海军完全有权在自己家门附近的海域进行正常训练,日本如此频繁地高调侦察炒作才是无事生非。
在国内,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普通网友,观点高度一致:为中国海军的专业反应叫好,为歼-15飞行员的胆识和技术点赞!
大家普遍认为,这种强有力的反制措施,是维护国家尊严和海上权益的必要手段,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军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风采。
后续的外交交锋也必不可少。
事件发生后,中日双方通过既定的外交和军事沟通渠道进行了交涉。
中方清晰阐述了训练的正当性、合法性和防御性质,明确表示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但同时也划定了红线——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航行自由”或“飞行自由”为名损害中国的主权和安全,危及中国一线官兵的安全。
日方则还是老一套,强调其所谓的“监视”权利,但语气中似乎也透露出一些谨慎,承诺未来在类似活动中会“注意飞行安全”,尽量避免事态升级。
双方都在试图为摩擦降温,毕竟彼此都清楚,擦枪走火引发直接冲突对谁都没有好处。
有长期跟踪国际局势的分析人士预判,未来这种你飞我拦的海空“猫鼠游戏”在西太平洋可能会成为新常态,但管控分歧、防止意外升级将是双方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这次发生在西太平洋上空的“侦察与拦截”风波,可以看作是当前区域复杂博弈态势的一个生动切片。
它再清晰不过地揭示了一个事实:随着中国的“山东”舰、“辽宁”舰越来越频繁地走向深蓝,甚至未来更先进的航母(如大家关注的采用电磁弹射技术的003型航母)加入行列,中国海军的活动范围必然越来越广阔。
这无疑是重塑区域力量格局的重要进程。
作为回应,日本、美国及其盟友肯定会变本加厉地加强对中国海空力量的监视、跟踪甚至挑衅。
那么,像歼-15这类具备强大威慑力的拳头装备,以及将来可能服役的更新锐战机,必然会更多次地被推到海空对峙的最前沿,成为中国维护海上安全和利益最直接的前哨兵。
对于咱们中国海军来说,未来的路非常清晰:持续苦练内功!
继续加强航母编队的体系建设,深化联合打击、防空反导、远洋反潜等关键实战能力。
仅仅依靠“山东”和“辽宁”两艘还不够,大家日夜期盼的、技术更先进的下一代航母及其配套的隐形舰载机(如传闻中的歼-35),要尽快形成战斗力。
技术装备和人员素质必须同步攀升。
而对于日本方面,未来继续对中国海军进行监视和侦察活动恐怕是难以避免的选项,毕竟这是他们的“任务”。
只是希望日方也要认清现实,明白中国的海上力量发展势不可挡,挑衅和过度施压只会徒增风险和消耗,一旦真正触碰了中国不可退让的底线,后果绝对是他们无法承受的。
“山东”号和它搭载的“飞鲨”战机在2025年6月的这次“亮剑”,用不容置疑的行动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强音:中国海军完全具备能力在自己利益攸关的海域遂行任务、捍卫国家尊严。
那么,大家很关心的“解放军航母啥时候动手”?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动手不是目的,而是形势所迫的最后手段。
是否“动手”从来就不取决于我们单方面的意愿,而恰恰在于那些心怀叵测者是否会做出误判和不可接受的危险行动。
像日本这样的侦察机如果继续采用过激的、无视安全规范的抵近侦察,一次次闯入敏感空域,那么中国海军舰载机的贴身拦截甚至更严厉的驱逐动作,必将一次比一次坚决。
西太平洋这片广袤的蓝色舞台,大国博弈的大幕才刚拉开了一角,未来的精彩(或冲突),需要我们持续冷静观察,也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避免局势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