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11月)到2024年末,4年时间里,郑州常住人口从1260.1万增至1308.6万,净增48.5万,增长率3.9%。
这个数据放在全国,藏着不少值得细品的亮点与反差,值得解读。一、比增量:郑州和头部差在哪?先看中部省会的直接对决:武汉以148.3万增量、12.0%增速稳坐第一(注:含疫情后人口回流),长沙以56.9万增量、5.7%增速紧随其后,郑州48.5万的增量刚好卡在中间,是中部第三、全国第七。但和另一部分城市比,郑州的“量级优势”很明显:比深圳42.9万多增5.6万,是一线城市外少数能跑赢深圳的城市;比宁波37.3万、青岛37.1万等计划单列市多10万以上,在“强省会VS沿海单列市”的较量中占优;即便是长三角的南京26.2万、合肥63.2万除外,郑州的增量也能稳超前者,足见其对豫籍人口的吸附力。不过短板也扎眼:增速3.9%低于长沙5.7%、合肥6.7%,甚至不如太原4.0%、嘉兴3.8%——这说明郑州的人口增长,更多靠“基数大、豫籍人口回流多”,而非像合肥那样靠新兴产业吸引外省人。二、看关联:河南人口外流,郑州虹吸河南是全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但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千万级,大量人口流向长三角38%、大湾区18%。
但郑州的48.5万增量,恰恰是这个“外流潮”里的例外:它是河南唯一跻身全国人口增量TOP10的城市,省内其他地市如周口-39.5万、驻马店-29.7万、南阳-25.9万均在减少,郑州成了豫籍人口“不愿外流”的首选;
对比同处中部的湖北,武汉增量148.3万(含回流),但湖北其他地市如天门-6.4%、潜江-6.3%也在减,可见“强省会虹吸省内人口”是中部共性,而郑州的虹吸力度,刚好介于武汉的“超强”和长沙的“稳健”之间。
三、36个权力型城市里,郑州“位置”微妙36个权力型城市(4直辖市+5计划单列市+27省会)中,郑州的表现有三个“反差”:1. 增量比直辖市强:北京(-6.1万)、上海(-6.8万)、天津(-22.6万)、重庆(-15.0万)均在减少,郑州48.5万增量是直辖市的“反向标杆”;2. 增速不如新兴省会:贵阳(10.3%)、合肥(6.7%)、南昌(6.6%)增速远超郑州,这些城市靠“科创+政策”吸引人口,而郑州更多靠“交通枢纽+省内刚需”;3. 对省内的“贡献”更突出:浙江有杭州(68.8万)、宁波(37.3万)两个增量主力,广东有深圳(42.9万)、广州(30.1万),但河南只有郑州一个“增量引擎”,这既是郑州的优势,也侧面反映河南“单极发展”的现状。武汉的148.3万是“疫情后反弹+强政策”的结果,合肥的63.2万是“科创风口”的红利,郑州的48.5万,更像是“河南人口基数+交通枢纽+省会资源”的必然。没有那么多“爆款标签”,却是中部强省会里“最稳的基本盘”。毕竟,能在河南千万级人口外流的背景下,留住并吸引48.5万人,也是一种实力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