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11-22 04:46 点击次数:159

故事:梁思成创办清华建筑系任首任系主任,林徽因协助筹建,开创中国建筑教育先河

参考来源:《梁思成全集》《林徽因传》《清华大学建筑系系史》《中国建筑教育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46年深秋的清华园,战后的废墟还没完全清理干净,一座灰砖小楼里却传出激烈的争论声。

梁思成手里握着一张草图,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林徽因靠在椅背上,脸色苍白却目光坚定。

他们面前摊开的,是一份关于中国建筑教育未来的构想。

这对夫妇刚从战时大后方辗转回到北平,身体都已被战乱和疾病折磨得千疮百孔。

可就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们要做一件从未有人做过的事——在中国的大学里,建立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建筑系。

很多人不理解,战争刚结束,百废待兴,为什么要急着办教育?梁思成却说了一句话:"房子倒了可以重建,文化断了就再也接不上了。"这句话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战火中的坚守

把时间往回拨八年。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组成西南联大。

梁思成和林徽因带着孩子,跟随营造学社辗转逃难。

他们曾在昆明郊外的一间茅草房里住了好几年,屋顶漏雨,地上铺着稻草。

林徽因的肺病在那时加重,常常咳得整夜无法入睡。

可白天她还是要爬起来,和梁思成一起测量古建筑的数据。

那些年,他们走遍了西南的山山水水,记录下上百座濒临消失的古建筑。

有一次在四川一个小镇上,梁思成为了测量一座明代牌楼的尺寸,搭了三层竹架子爬上去。

林徽因在下面看着,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抗战期间,梁思成还干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1944年,美军准备轰炸日本本土,找到梁思成咨询哪些地方不能炸。

梁思成拿出地图,把京都、奈良这些保存着大量古建筑的城市圈了出来。

有人质问他:"日本人烧杀抢掠,你还替他们保护文物?"梁思成的回答很简单:"建筑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不分国界。"

这种超越民族恩怨的格局,正是他后来创办建筑系时的精神内核。

【二】归来的决心

1945年日本投降,梁思成夫妇终于可以回北平了。

可回来一看,眼前的景象让人心碎。

清华园被日军占领多年,校园里杂草丛生,很多建筑被炸得面目全非。

更让人痛心的是,战前培养的那批学生,有的战死沙场,有的下落不明。

梁思成站在荒凉的校园里,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中国的建筑人才已经出现了断层。

战前,全国上下能称得上建筑师的不超过五十人,而这五十人里,大部分都是在国外学成归来。

如果不赶紧培养新人,中国的建筑事业就真的要断了根。

他找到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提出要创办建筑系。

梅贻琦听完,沉默了很久。

不是他不支持,而是难度太大了。

战后的清华,连最基本的办学经费都捉襟见肘,要办一个全新的系,谈何容易?

梁思成却说:"我可以不要工资,林徽因也愿意义务帮忙。

我们只要一间教室,几张桌子,就能把学生教出来。"这话说得轻巧,背后却是夫妻俩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

【三】从零开始的筹建

1946年春天,清华建筑系正式获批成立。

梁思成被任命为首任系主任,林徽因则担任教授,协助筹建。

听起来头衔很响亮,可实际情况却是一穷二白。

没有教材,梁思成就自己编。

他把多年来测绘古建筑的资料整理出来,配上手绘的图纸,装订成册。

林徽因负责中国建筑史的部分,她拖着病体,一个字一个字地写。

有时候写着写着就晕过去,醒来又接着写。

没有教学设备,梁思成就带学生去工地实习。

当时北平正在修复战争损毁的建筑,梁思成带着学生钻进工地,手把手教他们怎么看图纸,怎么计算承重。

学生们跟着他爬脚手架,钻地基,浑身沾满泥土和汗水。

最难的还是师资。

当时国内懂建筑的人本就不多,愿意留在清华教书的更少。

梁思成四处奔走,请来了童寯、陈植等好友加盟。

这些人都是业界顶尖的建筑师,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来到清华拿着微薄的薪水教书。

林徽因虽然身体不好,却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

她讲中国建筑史,从商周的宫殿讲到明清的园林,旁征博引,生动有趣。

学生们都说,听林先生讲课,就像在听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四】理念的碰撞

建筑系刚成立,就面临一个核心问题: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建筑师?

当时国内有两种声音。

一种认为应该全盘西化,照搬欧美的建筑教育模式;另一种则主张复古,只学中国传统建筑。

梁思成和林徽因都不认同这两种极端。

他们提出了一个理念:中西融合,古今贯通。

既要学习西方的建筑技术和理论,也要传承中国的建筑文化和美学。

这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怎么把榫卯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合?怎么让现代建筑体现中国韵味?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的。

有一次上课,一个学生问梁思成:"我们学建筑,到底是为了什么?"梁思成想了想,说:"建筑不只是盖房子,而是为人创造生活的空间。

好的建筑,应该让人在里面感到舒适、美好,甚至能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这个回答,成了清华建筑系的教育宗旨。

1947年初夏的一个傍晚,梁思成和林徽因站在清华园的荷塘边。

夕阳把水面染成金红色,远处传来学生们讨论问题的声音。

林徽因轻声说:"你说,我们这样做,真的能改变中国建筑的未来吗?"

梁思成握住她的手,没有立刻回答。

他想起了那些年测量古建筑时的艰辛,想起了战火中颠沛流离的日子,也想起了刚才在教室里,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

"我不知道。"他最终说,"可我知道,如果我们不做,就真的什么都不会改变。"

那一刻,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清华建筑系会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培养出多少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大师。

而他们播下的种子,会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后续发展吗?想了解梁思成夫妇在建筑教育上还做了哪些开创性的工作吗?

【五】课堂内外的传承

清华建筑系的课程设置,在当时堪称超前。

梁思成坚持让学生既学工程技术,又学艺术审美。

上午可能在画素描,下午就去计算结构力学。

这种文理兼修的模式,在那个年代几乎是独一份。

林徽因负责的中国建筑史课,更是系里的王牌。

她不只是讲书本知识,还会带学生去北平城里实地考察。

颐和园的长廊,故宫的角楼,天坛的回音壁,都成了她的露天教室。

她会指着一根梁,一个斗拱,讲它们背后的力学原理和美学思想。

有个细节很多人不知道。

林徽因讲课时常常咳嗽,严重的时候甚至要停下来休息好一会儿。

可她从不愿意缺课。

有一次实在支撑不住,学生们劝她回家休息,她却说:"你们的时间耽误不起,我的身体还能再撑一撑。"

这种对学生的责任心,深深影响了建筑系的每一个人。

【六】第一届学生的故事

1946年入学的第一批学生,只有十几个人。

可这十几个人,后来几乎都成了中国建筑界的中流砥柱。

其中有个学生叫吴良镛,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

他回忆说,当年梁先生教他们,不只是传授技术,更是在塑造人格。

有一次做设计作业,吴良镛为了追求外观好看,在结构上偷了点懒。

梁思成看出来了,把他叫到办公室,说了一句话:"建筑师可以不聪明,但绝不能不诚实。

不安全的房子,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这句话,吴良镛记了一辈子。

还有个学生叫张锦秋,后来设计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一系列经典建筑。

她说自己最感激的,是林先生教会了她什么叫"建筑的诗意"。

有一次林徽因带学生去看北海公园的白塔,她说:"你们看这塔,为什么这么美?是那种向上的力量,让人觉得心灵也跟着向上。

好的建筑,就该有这种精神。"

这些学生毕业后,把梁林夫妇的理念带到了全国各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

【七】超越时代的眼光

最让人佩服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建筑保护上的前瞻性。

1949年之后,北平开始大规模改造。

很多人主张拆掉旧城墙,拆掉牌楼,好给新建筑腾地方。

梁思成坚决反对,他提出了"梁陈方案",建议在旧城外另建新城,保留古都风貌。

林徽因也四处奔走呼吁。

她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却还要参加一场又一场的讨论会。

有人劝她别管了,她却说:"这些古建筑一旦拆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我们这代人不保护,对不起祖先,也对不起后人。"

可惜的是,他们的建议没有被完全采纳。

后来很多古建筑还是被拆除了。

每拆一处,梁思成就心痛一次。

有学生看见他站在被拆毁的牌楼前,老泪纵横。

不过他们在建筑教育上播下的种子,却真真切切地开花结果了。

清华建筑系培养出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

这些人在后来的城市建设中,尽可能地保护和传承着中国建筑文化。

某种程度上,梁林夫妇的理念,是通过学生得到了延续。

【八】生命最后的坚守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走完了她51年的人生。

临终前,她还在修改关于中国古建筑的论文。

梁思成守在病床边,握着她的手,说不出话来。

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教学中。

他说:"她没做完的事,我要替她做完。"接下来的二十多年,他一边承受着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一边坚持在清华讲台上传道授业。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也离开了人世。

他生前最后的愿望,是希望中国的建筑事业能够后继有人。

【九】薪火相传的意义

今天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已经是世界顶尖的建筑教育机构之一。

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建筑师,设计了数不清的经典建筑。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切都源于七十多年前,那对夫妇在一间简陋教室里的坚持。

梁思成和林徽因创办清华建筑系,不只是建立了一个学科,更是开创了中国建筑教育的新纪元。

他们提出的"中西融合,古今贯通"理念,影响了几代中国建筑师。

他们强调的建筑伦理和社会责任,成为中国建筑教育的核心价值。

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教育报国"。

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没有选择逃避或放弃,而是用尽全力为国家培养人才。

这种精神,比任何建筑都更加不朽。

【尾声】

清华园里,那座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筹建建筑系的小楼还在。

墙面已经斑驳,可每天还是有学生进进出出。

他们可能不知道,七十多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可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梁林夫妇播下的种子,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他们开创的事业,正在一代代学生手中延续。

这或许就是教育最大的意义——不是让人记住自己,而是让精神和理念生生不息。

1946年那个深秋,梁思成握着那张草图说的话,如今听来依然振聋发聩:"房子倒了可以重建,文化断了就再也接不上了。"他们用一生的坚守,证明了这句话的分量。

而中国建筑教育的未来,也正在沿着他们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行。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