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革,是 (吗)?”
“我们是郑州市国家安全局的。”
2014 年 4 月的一个清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即将登机的张建革听到这冷峻的声音,瞬间脸色煞白,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他缓缓抬起头,看到几名神情严肃的便衣人员已将他团团围住。还未等他做出任何反应,便衣人员迅速出示证件,随即将他控制。
当场检查他的行李箱时,发现了大量加密资料和境外联络设备。这些 “铁证” 让张建革最后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他双腿一软,瘫倒在地,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与恐惧。
这位曾经被视为我国电磁炮领域 “国之栋梁” 的顶尖专家,缘何沦为阶下囚?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农家走出的科研天才
张建革出生在河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家庭虽不富裕,但父母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一直全力支持张建革读书。
从小,张建革就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学习天赋。在学校里,他对数理化等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无论是复杂的数学公式,还是抽象的物理原理,他总能轻松理解并掌握。凭借着优异的成绩,他一路从乡村小学考入县城重点中学。
在中学时期,张建革学习更加刻苦。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背诵英语单词;夜晚,当同学们都已入睡,他还在宿舍的被窝里,打着手电筒钻研难题。他的努力和坚持,让他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内某知名大学的航海工程系,就读自动控制专业。
大学期间,张建革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他每天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还主动阅读大量专业相关的前沿书籍和文献。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他会和教授们激烈探讨,常常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令教授们对这个来自农村的小伙子刮目相看。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研究能力,张建革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河南省某国防军工研究所工作。
彼时,“海湾战争” 刚刚结束,这场现代化战争让世界见识到了先进武器的巨大威力,也让我国深刻认识到加快武器装备研发的紧迫性。张建革所在的研究所承担起了重要的研发重任。
初入研究所,张建革就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基础和对科研工作的满腔热情,迅速崭露头角。他参与的单管 130 毫米舰炮研究项目面临诸多难题,张建革主动请缨,承担起关键技术的攻克任务。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在实验室,反复进行实验和计算。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他们终于取得了重大成果,成功提升了该舰炮的性能,为我国海军作战实力的增强立下了汗马功劳。
投身电磁炮研究,成果斐然
电磁炮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型武器,一直是张建革心心念念的研究领域。美国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了电磁炮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舰载聚能供电系统小型化和炮管轨道烧蚀等关键问题上陷入困境,研究一度停滞不前。
张建革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中国在电磁炮技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在研究所内部的研讨会上,他条理清晰地分析了美国电磁炮研究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我国电磁炮技术应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集中力量解决核心问题的研究思路。他的发言逻辑严谨、见解独到,得到了领导和专家们的高度认可。随后,他被任命为电磁炮技术研究项目一个子项目的负责人。
为了攻克炮管烧蚀这一世界性难题,张建革带领团队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对各种材料进行筛选和测试。他连续数周泡在实验室里,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饿了,就吃几口泡面;困了,就趴在实验台上眯一会儿。在实验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无数次的失败,实验数据也常常不尽如人意,但张建革从未放弃。他鼓励团队成员:“每一次失败都是向成功靠近一步,我们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张建革和团队终于成功攻克了炮管烧蚀难题。他们研发出的新型材料和技术,大大提高了炮管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为我国电磁炮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让我国在电磁炮领域一举跻身世界前列。
此后,张建革在电磁炮研究领域继续深耕,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他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会上分享我国电磁炮研究的最新进展,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赞誉和尊重。此时的张建革,已然成为我国电磁炮领域的顶尖专家,被视为 “国之重器” 的铸造者,前途一片光明。
赴美访学,跌入 “温柔陷阱”
2011 年,张建革迎来了一个看似难得的机遇 —— 他获得了赴美深造的机会。研究所领导希望他能借此机会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为我国电磁炮研究注入新的活力。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一机会竟成为了张建革人生的转折点,也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刚到美国,张建革就被美国情报人员盯上了。这些情报人员经过精心策划,设计了一个针对张建革的拉拢计划。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一个自称 “杰克” 的人主动接近张建革,他自称是美国军方项目负责人,对张建革的研究成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张建革对前沿科技本就充满好奇,再加上杰克谈吐不凡,两人相谈甚欢。此后,杰克频繁与张建革接触,他出手阔绰,经常开着豪车带张建革游玩,带他去高档餐厅品尝美食,邀请他参加各种高端社交活动。这些 “高端生活” 让一直过着朴素日子的张建革大开眼界,内心开始产生动摇。
杰克深知张建革的家庭情况,他投其所好,提出可以帮助张建革的女儿来美国留学,并解决居住问题。此外,他还为张建革介绍了一份时薪 200 美元的兼职工作。面对这些诱惑,张建革的心理防线逐渐瓦解。在金钱和利益的驱使下,他渐渐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肩负的责任。
不久后,杰克摊牌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他要求张建革为美国情报机构提供情报,并开出了高额报酬:每次提供情报 3000 美元,每次咨询 5000 美元。此时的张建革,已经完全被欲望蒙蔽了双眼,他明知这样做是背叛国家的行为,但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还是选择了妥协。就这样,张建革沦为了美国情报机构的 “工具人”,踏上了一条万劫不复的叛国之路。
三年泄密,国家损失惨重
从 2011 年到 2014 年的三年间,张建革利用自己在国内的工作便利,疯狂为美国情报机构搜集情报。每当夜深人静,他就偷偷用加密设备将机密文件发送给远在美国的杰克。
这三年里,他一共泄露了 20 条重要情报,其中 15 条是机密级内容。这些情报涵盖了我国电磁炮的核心技术,包括科研人员千辛万苦研制出的材料配方,这直接关系到电磁炮的性能和寿命;还有能量控制技术,它决定着电磁炮能否稳定高效运行;以及测试参数和新一代舰炮数据等,这些都是我国军事战略部署的重要依据。
美国拿到这些情报后,在电磁炮研发上少走了许多弯路。原本我国在能量转换效率等关键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很快被美国赶上甚至反超。我国在电磁炮项目上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大打折扣,许多研究成果需要重新评估和改进,部分项目甚至不得不推倒重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时间浪费。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国防安全面临着潜在威胁,电磁炮这一重要战略威慑手段的优势被严重削弱。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张建革的叛国行为终究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2014 年,我国国家安全机关在日常侦查中发现了张建革的异常行为,并迅速展开调查。经过缜密侦查,掌握了他泄露国家机密的确凿证据。
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在机场准备再次飞往美国传递情报的张建革,被国家安全机关侦查人员当场抓获。2017 年 5 月,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案,以间谍罪判处张建革有期徒刑 15 年,没收全部非法所得。这一判决向全社会表明:背叛国家、出卖利益,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警钟长鸣,守护国家安全
张建革案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境外间谍机构对我国的渗透窃密活动愈发猖獗,手段也更加隐蔽多样。他们常常以学术交流、高薪招聘、社交往来等为幌子,设下一个个 “温柔陷阱”,企图拉拢策反我国关键岗位人员,窃取国家核心机密。
例如,在 2025 年,就有美方间谍伪装成 “考研学生”,通过邮件试图套取我国舰船装备敏感数据。他们发来的加密 Word 文档附件里,藏着木马程序,一旦用户打开,对方就能控制电脑,窃取数据。这些案例警示我们,国家安全无小事,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境外间谍机构的目标。
科研机构要进一步加强保密管理和人员教育,建立健全严格的保密制度,加强对涉密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定期开展保密培训和警示教育,提高科研人员的保密意识和防范能力。科研人员自身要筑牢思想防线,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面对诱惑坚守底线,坚决不做任何危害国家利益的事情。
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也要提高警惕,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不随意在网上发布敏感信息,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国家安全机关的举报热线是 12339,发现间谍行为可以通过电话、官网、微信等多种渠道举报,举报信息会被严格保密,提供重要线索还会获得奖励。
张建革的堕落,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给国家科技安全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在当今大国博弈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关键岗位的人员都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使命。技术机密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任何背叛国家的行为都将付出惨痛的代价。守护国家安全,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国家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