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的孙颖莎曾在巴黎奥运失利后陷入长达9个月的压抑,甚至“看见球就恶心”,直到多哈世锦赛夺冠落泪的那一刻,她才真正释怀。 这背后,是一位顶级运动员如何与失败和解的故事。
2024年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孙颖莎再次败给队友陈梦。 她后来坦言,和梦姐那种“一直保持坚定的心”相比,自己当时“太心急了,不够坚定”。 这场失利对她冲击极大,因为这是她连续第二届奥运会闯入女单决赛却无缘金牌,尽管她已连续163周位居女单世界第一。
奥运结束后,孙颖莎经历了身心崩溃。她回忆道:“当时我就觉得,不管身体还是精神,都已经超过自己所能够承受的极限了。 ”这种状态下,她甚至“想脱离乒乓球一段时间”。 那段时间,她甚至“看见球就恶心”,把自己关在训练馆加练发球,试图用高强度训练麻痹自己。
在孙颖莎最低谷时,分管教练邱贻可给予了亦师亦父般的陪伴。 他悄悄打包她爱吃的馄饨,故意用玩笑缓解她的压力,甚至在团体赛前替她拎水瓶,只是为了让她放松。 邱贻可告诉她:“明天的太阳比今天大! ”意思是,即使输了,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 这句话让孙颖莎开始重新看待输赢,从长远角度理解失败的价值。
孙颖莎主动休整了一个月,回到河北老家,通过品茶、放空来沉淀情绪。她描述那段时光是“让失败像茶叶发酵,冷静后再复盘”。 这种休息对她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她意识到“人生不止有奥运会”。
2025年多哈世锦赛决赛击败王曼昱后,孙颖莎罕见地落泪了。 她解释说:“之所以哭,不是因为我赢了,也不是因为舆论给了我多少压力,而是这一次,我终于肯定了自己。 ”她称这是她“从小到大第一次因为打比赛而流泪,这眼泪是压抑9个月后的情绪释放:巴黎奥运会后内心承受的磨难,终于在赢下这一刻吐出来一些了。
孙颖莎谈到,从巴黎到多哈的这段经历,让她完成了从一个冲击者到被冲击者的角色转变。 作为长时间的世界第一,她意识到“身后确实有很多人在研究你、冲击你”,但这种危机感也迫使她“不断地创新和进步”。 她认为:“长远来看,输球也是有价值的。 ”
现在25岁的孙颖莎表示自己没有年龄焦虑:“我的身体状态一直都保持得很好,并没有说我年龄大了,我就练不动。 只要站在赛场上,我就感觉不到自己的年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