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人士曾提出一个大胆的预测:如果低生育率的趋势刹不住车,未来五十年,我们全国人口总量可能要“瘦身”到五亿八千万左右。这数字一出来,可把不少人吓了一跳,因为这差不多就只剩现在人口的三分之一了。
你看,2024年新生儿数量虽然勉强回升到九百五十四万,听起来好像有点盼头,但死亡人口却飙到了一千零九十三万。这么一算,今年我们净减少了一百三十九万人。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国已经连续三年人口负增长了。身边那些年轻夫妻,甚至连生二胎、三胎的念头都越来越少。以前觉得人口问题是个很“大”很“远”的事儿,现在呢?它就这么赤裸裸地摆在眼前,成了每个人都躲不开的现实挑战。
专家预测?啪啪打脸!
还记得2015年吗?那会儿鼓励生育的政策刚落地,有专家那叫一个乐观,拍着胸脯说每年能多生四千万,四年下来至少能多出一亿六千万!
结果呢?现实狠狠地扇了这些预测一耳光。2016年出生人口短暂冲到一千七百八十六万(也有说一千八百八十三万),然后就一路往下掉,根本没停过。
四年加起来,新增人口才六千多万,连预测的三分之一都没达到。更别提二孩数量,从2016年的八百多万,嗖地一下,2019年就跌破了四百七十万。这落差,你说大不大?
今年出生人口好歹止住了七连跌,回升到九百五十四万。广东、青岛、宝鸡这些地方的生育率也跟着涨了涨,上海有些产房甚至忙得团团转,分娩量创了新高。
但这波反弹,主要还是沾了2023年结婚登记多、大家爱生“龙宝宝”以及疫情后一些补偿性生育的光。这些都是短期因素,根本撑不住大局。
你想啊,过去十年,育龄女性人口基数直接少了四千万!就算大家一时兴起想多生几个,这底子薄了,长期人口下降的趋势哪是那么容易逆转的?
老龄化,真让人头大!
另一边,人口老龄化这股浪潮,真是挡都挡不住,而且越冲越快。到2023年底,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有二点九亿了,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点一。
其中,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更是突破二点一亿,占比百分之十五点四。按国际标准,百分之十四就算“深度老龄化社会”了,我们这已经深陷其中。
有研究团队预言,到2031年,六十五岁以上老人占比将突破百分之二十,那会儿我们就得迈入“超高龄社会”了。到2050年,这个比例还会更高,飙到百分之二十九点五。
老年人口抚养比这数字,听着就让人心惊肉跳。2023年,六十五岁以上老龄人口抚养比是百分之二十二点五。预计到2050年,这个数字会直接翻倍,冲到百分之四十八点八。
更可怕的是,到2086年,老龄人口抚养比可能达到百分之八十五的峰值。这意味着什么?大约一点一个劳动力,就要养活一个老人。
我们这批九零后,未来肩膀上的担子可重了,得赡养超过四亿老年人口。国家的养老金体系,压力简直空前。这不光是钱的问题,更是对整个社会结构的深层考验,必须提前想办法。
你想想,劳动力少了,工资可能涨,但农业、建筑业、养老服务业这些行业,恐怕会面临招不到人的困境,甚至可能出现结构性崩塌。
生娃?钱包先哭!
年轻人为什么不爱生娃?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太贵了!养不起啊!今年一份生育报告揭露,养一个零到十七岁的孩子,平均成本高达五十三点八万元。
要是想把孩子养到大学毕业,平均花费更是要六十八万元。这还没算完,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这些数字只会更高,甚至可能翻倍。
很多家长都吐槽,好一点的幼儿园,一个月学费可能就上万了。就算不算学费,光是幼儿的月均支出也得两千七百块,要是请个保姆,轻松就过四千。
还有各种课外培训班,一年花个五千块是打底,上万甚至几万块的也比比皆是。这哪是养孩子,简直是“碎钞机”啊!
高昂的彩礼也成了很多年轻人结婚路上的“拦路虎”。山东那边,常见的“三斤三两”彩礼,差不多就得十四点八万元。浙江宁波更厉害,彩礼标准在十八点八万到五十八点八万之间晃悠。
这笔钱,对普通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再加上房价这座大山,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毕业生那点工资,面对动辄数百万的房子,简直是杯水车薪。
生育对女性职业生涯的冲击,也让很多女性在生孩子这事儿上犹豫不决。数据显示,女性生完孩子后,平均收入会下降百分之三十四点三。更让人心疼的是,有百分之四十二点九的女性,收入直接腰斩。
“已婚已育”这几个字,甚至成了有些女性求职时的隐形障碍。职场上对女性的歧视普遍存在,这无疑加剧了她们的顾虑。
此外,年轻一代的婚育观念也彻底变了。上海大学的调研显示,零零后普遍把婚姻看作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而九零后女性呢,更看重伴侣间的共同成长。
她们不再执着于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念,更追求精神契合和平等关系,而不是仅仅履行家庭责任。面对这些多重压力,很多年轻人选择“躺平”,宁愿做“空巢青年”,也不愿承担婚育重担。他们觉得,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性选择。
人少了,就完了吗?
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和地方政府也没闲着,正积极出台各种措施来应对。国办印发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三岁以下的宝宝每年能领到三千六百元的育儿补贴。
而且,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的保育教育费将全面免除。这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的普惠式现金补贴政策,意义自然非同寻常。
但光靠发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年轻人面临的时间压力、职场歧视、社会观念等深层次问题,可不是简单撒钱就能彻底搞定的。再说,这补贴能持续多久也说不准,万一财政吃紧取消了,生育率会不会又回到解放前?
为此,一些专家还提出了更大胆的建议,比如动用GDP的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来搞全民补贴。具体措施包括给一孩家庭每月补一千块,二孩家庭补两千块,三孩家庭直接个税全免等等。
与此同时,也有人提出了一个不一样的观点:“人口减少并不等于国家衰败”。你看全球,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国家老龄化和超低生育率都挺严重的,但它们依然是全球主要的经济体。
两国在科技、教育、文化输出,比如动漫和游戏这些领域,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社会韧性和实力。经济学者郎咸平先生预言的五点八亿人口,如果放在历史和全球的视野下看,也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少”。
这个数字仍多于欧盟不足四点五亿的总人口,更远超加拿大三千八百万和澳大利亚两千五百万的人口。
回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人口才五点四亿,那会儿国家可真是一穷二白。而今天呢?中国的科技、教育、医疗、交通和信息化水平,早已经不是当年能比的了。
如果能把这五点八亿人口更好地照顾、培养和合理分配,或许每个人的生活质量能比十几亿人时更幸福呢。毕竟,过去人口过多也带来了高房价、教育内卷、工作内卷和高昂的育儿成本,这些问题都实实在在地压在人们心头。
韩国政府曾投入相当于近年GDP百分之二的生育补贴,但收效甚微。日本也尝试通过托育职业化、延长男性育儿假来改善出生率,但文化观念的限制使得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这些国际案例提醒我们,单靠经济补贴很难逆转人口下降的趋势。不过,中国社会在地方性政策方面还是挺灵活的,像湖北天门的尝试,还有广东、湖南等地基于教育和户籍资源倾斜的政策,都提供了值得期待的探索方向。
笔者以为:别只盯着数字看
人口数量的变化,其实是社会发展的自然阶段,它反映出经济、社会乃至文化深层次的结构性调整。面对当前的人口趋势,我们不能光想着怎么把数量补回去,那可能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好的办法。
更关键的是,我们要怎么通过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人口的整体质量,从而实现更可持续和高质量的社会发展。这意思就是,别老盯着那些冰冷的数字焦虑了,不如多想想怎么构建一个公平友好的生育环境。
让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并且能得到充分的支持。未来的发展,将更侧重于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推动社会整体福祉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