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那个秋天,25万中国志愿军从朝鲜陆续撤回,三八线北边的土地终于安静了下来。
可就在这边热热闹闹地迎接归来的战士时,对面三八线南端的美军,却突然有点不知所措——他们明明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却成了众目睽睽下的“钉子户”。
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外交拉锯随即拉开了序幕。
朝鲜战争在1953年7月签了停战协议,表面上说战争结束,但实际上只是把枪炮声收了起来,转头都去了谈判桌上较劲。
那个协定其实只是“停战”,根本不是“和平”,各方都还在互相提防。美国操控联合国大会,接连通过针对朝鲜半岛的决议,却把中国排除在外。
理由挺简单——新中国没进联合国,自然没“资格”发声。中国方面一下子明白,虽然枪停了,真正的话语权却还攥在美国人手里。
但毛主席和中国的领导层并不打算就这么被动下去。他们瞄准了《朝鲜停战协定》第60条,提出让所有外国军队都撤离朝鲜半岛。
道理很明白:只要外军全撤了,再想回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可光靠撤军还不够,毛主席又在撤军前抛出一招,让美国人几十年都咽不下这口气——建议由中立国,比如印度,来监督全朝鲜的自由选举。这一下子,把美国的老底全给翻出来了。
中国和朝鲜谈妥:志愿军1958年底前分三批全部撤回。中朝干脆利落,半个月就商量妥当并开始行动,弄得美国措手不及。中国说撤就撤,那美国驻军怎么办?
撤吧,自己辛苦经营多年的布局就得散架;不撤吧,理由又站不住脚了——中国都走了,你还赖着不走,防谁呢?
实际上,美国嘴上还在说“为了防止中国侵略”,但中国撤军后,这话就变成了笑话。
1958年2月,白宫开发布会,嘴硬地支持“朝鲜半岛自由选举”,可对撤军问题压根儿不提。
等到4月,中国都已经开始撤军了,美国才慢吞吞地回复中国的提议,还是回避了撤军,只是来回打太极,问中国是不是愿意由联合国来监督选举。
中国的外交反应很快,直接发了照会,指明中国在撤军,美方却在这个关键问题上一直回避,反而纠结选举监督的枝节。
美国那边还是一副“装糊涂”的样子,7月才回信,内容轻描淡写,只说“遗憾”,对撤军依旧避而不谈。
对国内,美国继续宣传:“没有安排就撤离不合适”,还冠冕堂皇地说“联合国军”留下是为了防止侵略。
到了11月,联合国大会又投票,依旧站在美国一边,顶着新西兰的提案,把美国在朝鲜的立场锁死了。
但其实,中国志愿军早在10月底就全部撤出了朝鲜,三八线北边再也见不到中国士兵的影子,美国却还死死霸占着南边。
外面的世界都看在眼里,连原本跟美国一条心的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这些国家,这回也有点犹豫了:你们不是说“防中国”吗?人家都走了,你们还不回家?
其实,朝鲜南部美军不撤,有着更复杂的背景。那是冷战年代,美苏争夺世界的关键棋盘,朝鲜半岛就是这盘棋上的要冲。美国在南朝鲜驻军,不光是为了防中国,更多是牵制苏联。
朝鲜半岛的分裂方式,也关系到德国、越南甚至中国未来可能的统一方式。美国绝不会轻易在这里让步,否则等于在全球战略上自断一臂。
更别忘了地理因素,朝鲜半岛夹在大陆和海洋之间,是东北亚的心脏。
对陆地国家来说,这里像一块盾牌;对海洋国家尤其是日本来说,这地方就像把刀,随时能扎进日本最软的地方。
如果朝鲜半岛真成了亲美的统一政权,美国就能彻底把控这一带;如果做不到,南朝鲜至少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美国既然铁了心在这里扎根,那就得付出代价。从那以后,美国军队在韩国一呆就是几十年,安全承诺、军事投入、外交压力,样样都要扛。
至今,这个“包袱”还没放下,成了美国东亚政策的一个死结。可这场外交较量里,谁输谁赢,历史已经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