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田安高速为什么突然像按了快进键一样快吗?答案很简单——这条把闽西革命老区和沿海经济带像拉链一样拧到一起的通道,已经从图纸走进泥土,目标是在2027年底把路打通,动作自然得快一点。
工地有现场感,三明段像个忙碌的迷你城市。两台120型拌合机日夜吼着,日产混凝土约3000立方米;钢筋加工厂里,数控弯曲中心和自动焊机像勤快的工匠,日加工量超过80吨,能把“钢筋大餐”一件件端上台。施工便道一铺通,大型设备和材料进场效率提升约40%,队伍士气也跟着上来了。
1·两座“咽喉”隧道的硬仗
广平隧道左右线分别约3800米和3750米,遇到砂岩、泥岩和零星断层破碎带,难度不小。项目团队没有蛮干,装上了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的双重预警,配备湿喷机械手和自行式液压仰拱栈桥等智能装备,进口端已形成稳定作业面,正在做初期支护。魁城隧道左右线约2600米和2550米,入口要穿越约30米的浅埋覆盖层,施工方采用分段开挖以尽量减少对山体的扰动,洞口仰坡防护已完成,首轮爆破列队待命,既紧张又小心翼翼。
2·节点清晰,进度稳步推进
国务院已正式批复三明段用地,项目整体进入全面施工。到8月中旬,已完成路基清表12公里,占比约35%。K8+500到K10+000的试验段验证了填料级配与碾压工艺。特大桥主墩桩基已完成80根(共150根),中小桥累计100根,部分桥墩已进入承台施工。项目负责人在指挥室里笑着说,质量和安全一刻也不能松,倒排节点,力争2027年底贯通——语气里既紧张又有底气,像个既爱护孩子又催他们长大的父亲。
把技术当工具,把风险变成可控变量,是这条路的有趣之处。智能化设备和地质预报不是科幻,而是把困难拆成一个个能处理的小问题。管理上,临时工程高效运转、施工便道提早打通,说明组织协调能力在升级。社会层面,这条高速把三明同厦门、泉州等沿海城市的通行时间拉近,不只是省几个小时,它把医疗、教育、产业链和消费市场连成一片,能为闽西的乡亲带来看得见的机会。
工人们既兴奋又有压力。有夜班搅拌机操作员抬头望着工地灯火,感叹自己“在参与改变家乡”,听着就让人热泪盈眶。决策者白天斟酌方案,晚上算进度节点,在压力和责任里辗转反侧。对地方政府和沿线社区来说,这既是一项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约定——施工期要忍受噪音和灰尘,通车后换来更多出路和可能。
从批复到进洞、从试验段到承台,每一米泥土、每一根钢筋都在把更通达的未来拼起来。想象一下,当内陆的脉动和沿海的活力用一条高速连成一线,会带来怎样的生活变化?你的家乡准备好迎接这场交通带来的春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