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八成大公司20年后会成为财富毁灭者?华为的熵减哲学揭示了企业永葆活力的核心密码。
当我们回顾美国证券市场的数据,会发现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如果持有股票20年,超过八成的上市公司都是财富的毁灭者。耶鲁大学教授理查德·福斯特的研究同样指出,美国大蓝筹公司的代表——“标普500企业”的平均留存时间已从1958年的61年缩短至2012年的18年。
这些曾经辉煌的企业,如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难以逃脱从有序走向混乱的命运。然而,有一家中国公司却似乎找到了对抗这个宇宙规律的方法,它就是华为。
01 企业生死律:熵增定律在商业界的魔咒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封闭系统的熵一定会随时间不断增大,最后达到最无序的平衡态,这个过程叫熵增,最终状态就是“熵死”。这个概念被华为任正非创造性地应用于企业管理中。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着同样的规律。企业也必然会从有序走向混乱,并最终完全丧失活力从而消亡。这就是为什么打造百年企业如此困难的原因。
熵增在企业中的具体表现包括:组织结构臃肿、流程复杂冗长、创新能力衰竭、部门墙越来越厚、员工惰性增加。这些都是企业走向“热寂”的前兆。
02 华为破局道:熵减成为企业活力之源
华为对抗熵增的方法是通过建立“耗散结构”,成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产生负熵,使系统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
华为的熵减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企业的厚积薄发,实现远离平衡的耗散结构特性,使企业逆向做功,让企业从无序混乱转向有序发展。
其次,通过开放合作,实现耗散结构的开放性,吐故纳新,不断吸收新能量。任正非要求高管每年必须出国交流,坚持阅读《Science》《Nature》——开放不是策略,而是生存本能。
最后,华为还通过“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 的理念,激发人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从而获得持续发展的企业活力。华为用合理的价值分配撬动更大的价值创造,TUP股权制度就是典型代表。
03 投资新视角:熵减力成为长期投资核心指标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评估企业的“熵减能力”应该成为核心工作。只有熵减能力很强的公司,长期持有才能获得好的回报。
评估企业熵减能力的三个关键维度:
一看研发投入占比。华为每年将营收的10-15%投入研发,2024年达1978亿元,构建起12万项专利的护城河。这种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企业熵减的重要表现。
二看人才结构活力。华为炸开人才金字塔尖,实现全球能力中心的人才布局。在俄罗斯研究数学算法、在法国研究美学、在日本研究材料应用,全球16个城市成立了研发机构。
三看生态开放度。华为通过鸿蒙系统开源、欧拉操作系统吸引开发者、昇腾聚集AI伙伴,构建了热带雨林式的共生进化系统。这种开放性是企业保持活力的关键。
04 实战指南:如何识别高熵减力企业
投资者可以通过以下具体指标来评估企业的熵减能力:
组织活力指标:评估企业的组织效益、核心竞争力、人均效能三大要素。人均效能尤其重要,它直接反映了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开放系统指标:查看企业是否坚持开放学习,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华为2022年研发投入1615亿,全球2.1万项专利中60%来自海外合作,这就是高度开放的表现。
创新文化指标:观察企业是否鼓励自我批判和变革。华为建立“蓝军机制”,专门培养“反对派”,每年淘汰10%管理者,这种危机意识确保了组织永不自满。
05 长远视角:熵减与价值投资的完美结合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投资极高的确定性。而企业的熵减能力,正是提供这种确定性的关键因素。
时间不是价值投资的朋友,而是敌人。只有那些能够持续进行熵减的企业,才能抵御时间的侵蚀,保持长期竞争力。
华为的实践表明,熵减不是管理技巧,而是向死而生的生存哲学。正如任正非所说:“熵减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对于投资者而言,我们需要寻找那些能够“逆向做功”的企业,它们能够把能量从低到高抽上来,增加势能,从而实现持续发展。
华为每年投入千亿研发,在5G、芯片等领域不断突破;它全球布局研发机构,吸纳各国优秀人才;它建立自我批判机制,时刻保持危机意识。
这些熵减措施的效果明显:当众多企业困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中时,华为用25年实践证明了自己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
投资就是与时间赛跑,与熵增对抗。那些能够持续进行熵减的企业,将是这场长跑中的最终赢家。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