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挤在国服里卷生卷死、为了一两个点的利润打破头的时候,总有那么一撮聪明人,早就琢磨着怎么开个小号,跑到外服去炸鱼了。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不讲武德,但商业的本质,很多时候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你在一个极度饱和、规则焊死的市场里跟一群老油条拼刺刀,拼到最后发现连裤衩都快亏没了。那换个思路,去一个规则还没那么复杂、竞争还没那么惨烈、遍地都是机会的新手村,是不是赢面更大一点?
最近湖北搞的那个“丝路联鄂 锡兰共赢”的活动,本质上就是这么个逻辑。你别看新闻通稿上写的都是“注入新动能”、“深化合作”这种四平八稳的漂亮话,你要是信了这些场面话,那你可能真的只适合在A股当个情绪稳定的韭菜。
一篇好的财经文章,就是要把这些复杂问题扒光了给你看,顺便再踹两脚。
这事儿的核心,不是什么虚头巴脑的“国际交流”,而是一场由地方政府牵头、顶尖高校当参谋、一众嗷嗷待哺的企业当主力部队的,有组织、有预谋、有后勤的“出海远征”。
我们用【半佛财经分析框架】来拆解一下这里面的利益博弈,看看【平台、公司、用户、监管】这四方,到底谁在盘算什么。
首先是带头的【平台】,也就是湖北省商务厅。他们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张罗着企业去斯里兰卡?
原因很简单,两个字:增长。
国内的经济环境大家都懂,各行各业都卷成了麻花。过去靠投资、靠基建、靠人口红利拉动的增长模式,现在都遇到了瓶颈。地方政府也着急啊,经济指标是要背的,企业要是都活不好,税收从哪来?就业怎么办?所以,与其在存量市场里狗咬狗,不如主动出击,去寻找增量市场。
这就像一场漫长的拳击比赛,打到第十二回合,所有选手都精疲力尽,只能搂抱着喘气。这时候,谁能找到一个刚开始练拳的对手,上去干净利落地来一套组合拳,谁就能瞬间回血。斯里兰卡,以及类似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是那个“新的对手”。
而且,这种“组团出海”的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政绩。它响应了国家战略,解决了企业难题,还拿到了实打实的贸易数据。你看,今年1-7月,湖北对斯里兰卡进出口贸易额超过6000万美元,同比增长34%。这数字,写在工作报告里,那叫一个扎实。
然后我们看【公司】,也就是那些跟着去斯里兰卡的企业。
他们是傻子吗?放着家门口的生意不做,跑到万里之外一个听起来还有点陌生的国家去折腾?
恰恰相反,这才是精明。
光靠企业自己冲行不行?当然行。然后呢?大概率就是两眼一抹黑,踩遍所有异国他乡的坑,最后交的学费比赚的钱还多,成了国际友人眼里的散财童子。语言不通、法律不明、文化不同、人脉没有,这不叫创业,这叫给异国GDP送温暖。
现在不一样了。政府搭台,还拉上了华中师大这种顶级学府搞了两个“中心”——“海外服务站”和“南亚分中心”。这叫什么?这叫官方背书的保姆式服务,直接把饭喂到嘴里。
这个“双中心”才是这次行动的灵魂。它不是一个挂名的办公室,它是一个前哨站、一个参谋部、一个后勤基地。它帮你搞定当地的法律咨询、市场调研、合作伙伴对接,甚至连文化差异都帮你提前抹平了。这种“一企一策”的精准服务,就是把企业出海这个九死一生的极限挑战,硬生生玩成了付费玩家的VIP通道。
你以为创业是跳火山口?对,但现在政府和大学给你准备了全套的隔热服和安全绳,让你从跳火山口变成了泡温泉,虽然水温还是有点烫,但至少不会直接变成一个熟人。
接着,是这次事件里最有趣的一个角色,华中师范大学。
一个师范大学,不好好培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跑来掺和什么国际贸易?
这就叫格局。你以为大学还是象牙塔?早就不是了。现在的顶尖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产学研”复合体,是知识、人才和资源的超级节点。
为什么是华中师大,而不是某个商业咨询公司?
第一,大学有“软实力”。它以学术交流、文化合作的面目出现,没有那么强的攻击性和商业目的性,更容易敲开对方的大门,建立信任。你派一个西装革履的商务代表去,人家满眼都是戒备;你派一个大学教授去,对方可能就拉着你聊学术聊文化了。聊着聊着,信任就有了,合作的基础就有了。
第二,大学有人才和技术储备。你看合作项目里,有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高端装备智能运维创新中心,还有茶叶种植的绿色防控平台。这些都是华中师大及其关联机构的看家本领。企业出海不能只带钱,更要带技术和标准,这才是降维打击。大学正好提供了这些“军火”。
第三,大学本身也需要这种合作。对华中师大来说,这不仅是服务社会,更是提升自己国际影响力的绝佳机会。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这些名头背后都是实打实的资源和项目,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学者和学生,也能让学校的研究成果有商业落地的场景。这是一个典型的“多赢”局面。
大学在这场远征里,扮演的角色就像一份精密的体检报告,它能帮你把合作对象从里到外看得清清楚楚,那些P得跟写真一样的财报数据背后,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它用学术的严谨,过滤掉了商业的浮躁和风险。
最后,是【用户】,也就是斯里兰卡那一方。
他们图什么?
为什么是斯里兰卡?图它风景好?图它红茶香?
都不是。图的是一片亟待开发的蓝海市场,和一颗想要发展的真心。
斯里兰卡需要中国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无论是数字经济、绿色基建还是茶叶贸易的现代化,都是他们经济发展的刚需。湖北企业带去的不是单纯的热钱,而是能创造就业、提升产业水平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交易,不是单方面的扶贫。
所以你看,这整件事的商业逻辑非常清晰:
国内市场卷不动了(背景),政府想办法找增量(动机),于是组织企业去一个有潜力的新市场(行动),为了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拉上了一个既有软实力又有硬技术的顶尖大学当“超级辅助”(策略),最终实现政府、企业、大学、合作方四赢的局面(结果)。
这种“集群式出海”和“快种快收”的模式,未来会越来越多。它标志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从过去那种单打独钟、野蛮生长的1.0时代,进化到了有组织、有策略、有后勤保障的2.0远征时代。
这背后,是一种深刻的商业思维转变。在确定性越来越稀缺的今天,如何抱团取暖,如何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去创造新的确定性,才是所有生意人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别再傻乎乎地抱怨生意难做了。
生意从来就没好做过。
只不过,聪明人已经开始换地图了,而你还在新手村门口,对着一级的史莱姆,思考着人生的意义。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