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力风口下的资本抉择:光模块龙头日赚7800万,实控人高位套现超26亿
这简直是中国AI产业链最真实的缩影:一边是光模块企业每天净赚7800万元的暴利故事,一边是公司大股东们排队减持套现的资本大戏。
中际旭创,这家全球光模块霸主,刚刚交出了一份让整个资本市场瞠目的成绩单。
最新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突破250亿元,净利润高达71.32亿元,折算下来平均每天净赚超过7800万元。
而仅仅第三季度,公司就狂揽102亿元营收,净利润同比猛增125%至31.37亿元。
这样的赚钱能力,直接反映在股价上。
从今年4月开始,中际旭创股价最高涨幅超过800%,市值一度突破5200亿元。
实际控制人王伟修所持的12.23%股权,市值随之飙升至640亿元以上。
但就在股价站上历史高位之际,公司的股东们却开始了密集的减持行动。
8月以来,实控人王伟修之子王晓东率先减持55.55万股,套现约2.07亿元。
9月26日,控股股东中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发布减持计划,拟在未来三个月内减持不超过550万股,按当前股价计算,套现规模可能超过26亿元。
这并非中际投资控股的首次减持。 数据显示,从2015年6月到2023年4月,该股东已进行6次减持,累计套现约8.86亿元。
但此次一次性减持22亿元,规模远超以往。
更引人注目的是,公司董事长刘圣控制的苏州益兴福企业管理中心也在7月至9月期间减持463.41万股,套现金额估计超过10亿元。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则从2024年半年报的10.15%一路降至2025年中期报告的3.72%。
这种股东集体减持现象并非中际旭创独有。
同行业龙头新易盛的实际控制人高光荣,在10月9日通过大宗交易一次性转让1143.07万股,套现37.49亿元。
甚至连全球AI巨头英伟达的CEO黄仁勋,也在11月1日被曝出自6月以来累计出售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股票。
减持背后,是光模块行业前所未有的景气周期。
华为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算力总量将激增10万倍,数据作为“新燃料”催生AI存储需求增长500倍。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GTC大会上宣布,计划在欧洲新建20家“人工智能工厂”,欧洲的AI算力将在两年内增长10倍。
这种需求直接传导到光模块市场。
LightCounting预测,2024-2029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将以22%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保持增长。
中际旭创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达25%-30%,在LightCounting发布的2024年度光模块厂商排名中蝉联全球第一。
公司近期在机构电话会议上透露,今年三季度重点客户已开始部署1.6T光模块并持续增加订单,预计2026-2027年其他重点客户也将大规模部署1.6T。
技术层面,光模块正沿着“速率迭代—材料创新—封装突破”的路径加速演进。
800G向1.6T升级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
目前,800G光模块已进入规模商用阶段,2024年全球出货量突破900万只,中国市场占比约30%。
而1.6T光模块预计2025年进入商用元年,市场需求将达到300-500万只。
中际旭创表示,公司已为2026-2027年的大规模订单交付做好产能准备。
但市场的分歧点在于,这种超高景气度能持续多久。
有分析认为,行业的高毛利率容易吸引跨界者争相涌入,如果产能扩张导致供过于求,将引发价格竞争。
从光伏行业的历史经验看,任何一个高景气度行业都会经历从暴利到平均利润的回归过程。
目前中际旭创的市盈率仍超过66倍,市净率逼近20倍。
有市场人士认为,连涨近半年后,公司股价某种程度上已经透支了业绩增长。
与此同时,全球资本也在重新评估AI产业链的投资价值。
黄仁勋累计出售超过29亿美元的英伟达股票,目前持股比例约为3.5%。
这些信号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在AI算力需求爆发的背景下,光模块企业的真实价值到底如何定价。
中际旭创的股东们用减持行动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而这一答案,正在考验整个资本市场对AI产业链的信仰。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