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几天,有一伙人救了王家卫和秦雯。
没有人再在意什么“录音门”风波。
白百何、王传君、范冰冰、文晏、张律、舒淇……一起发力。
齐刷刷,他们都是亚洲电影节上的常客,尤其是这届东京电影节。
白百何先动手,含沙射影说自己受了委屈,“还能这么操作……”
接着就有过河拆桥的图片发到了朋友圈,然后全网猜测剧组不和。
白百何原本能获得的影后奖,结果被同组的王传君截胡。
而王传君被说成是“沪圈”的,是评委文晏被要求把奖颁给王传君,要不就没人投资文晏的电影节。
接着一开奖,电影里不足40分钟的挂件男主,果然得了奖。
王传君获奖了,还不忘在感谢词里提到了白百何,全程没有笑容。
导演张律发言时,说了这么一句,影帝没笑,自己也不会笑。
这就是导演和幕后精心栽培出了一个影帝,压根就没大女主白百何啥事了。
白百何远在在河北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又开火,直接对准导演张律,还有制片人。
她说自己做了人家的垫脚石,找不到合适女主,就拉不到投资。
于是,自己被导演找到了,投资也拉来了。按照以前的经验,张律的作品都是国外电影节常客,女主获奖几率很高。
所以,白百何觉得这是一件双赢的事,自己就差一个金鸡奖就大满贯影后了。
与张律这样的文艺片导演合作,白百何这也是保底。
结果,她被张律一伙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最起码对女主的尊重都没有。
卸磨杀驴,就连电影节闭幕式也没让白百何参加,提前就打发她回国。
电影节上,评委文晏和桂纶镁都说,这个奖项没有开撕,都是公平公正的。
可是,有了白百何的吐槽和炮轰,又有多少人闻不出这里的味道呢。
白百何当年炮轰的人还少吗?
哪个最后不都是被锤的哑口无言,因为真的做贼心虚。
像是当年《家的N次方》原定女一是白百何,导演最后换成了高露。
高露凭借这个角色拿下最佳新人,白百何就出手了。
网上很快就有传高露隐婚生子,导致高露事业受阻。
她与王珞丹硬刚了近20年,更就不必说了。
02
两天时间,王传君口碑就开始下滑,他手中的影帝成了烫手的山芋。
很多人说,他做了也立了。
像是电影节上,总是阴阳怪气,最后包装成无辜受害者。
对比当年,他缺席《爱情公寓》大电影,就是他着急与这部捧红他的作品撇清关系。
《爱情公寓》当年爆火,但是被爆料剧本有抄袭的嫌疑,而且拍了后面续集也乏味了陈,口碑下滑。
王传君在《我不是药神》里成功转型。成了实力派演员,虽然还没当上主角。
但是,他在被台下大学生追问与《爱情公寓》有关话题时,来了一句“不不不,那个抄袭的太厉害!”
如今回味起来,这不又是一个过河拆桥吗?
王传君和白百何在《春树》里谁的演技更好,也只能等国内上映时再评论了。
那么,电影主创都被恶心成这样了,还会有机会被大众认可吗?
王传君获奖,白百何怒怼,原本以为影后会留给范冰冰的《地母》。
结果,范爷爷发文吐槽了,又是一声叹息,慨叹这七年……
她这两年,在东南亚导演的帮助下,拍了两部文艺片,口碑不错,又尤其是这部《地母》。
杀进决赛圈,影后感觉就是范冰冰的了。
结果,有消息传出文晏死活不肯把这个奖颁给范冰冰。
文晏是评委团的核心成员,与其他几位评委也是老相识,她掌握着“生杀大权”。
可想而知,范冰冰与白百何一样,成了人家翻手就压在山下的孙猴子。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东京电影节有点乱?
是中国电影人的厮杀,与作品是不是就没啥事了?
03
说到海外获奖的电影或者演员,到了内地影院,票房几乎都是垫底的。
文艺片不卖座,是能欣赏的人越来越少?
还是,电影拍出来就是为了得奖的?
舒淇导演的电影《女孩》在香港上映了。
冯德伦假扮成普通观众问她:
“电影这么成功是不是和你一点都没听老公的意见有关?”
舒淇一脸的笑,像个被宠坏的小女孩。
之后冯德伦又和记者透露,舒淇拿得太多奖,家里都摆的都是妻子的奖杯,结果自己的东西都没地方放了。
冯德伦在撒狗粮,在妻子导演的电影上映之际。
舒淇获奖时,还不忘感谢丈夫,包容为了拍戏经常不回家的她。
我们看这部电影在内地的表现,豆瓣评分7.2,可能连过500万票房都成问题。
也许,除了导演获奖,老公撒狗粮,电影也没啥水花。
电影讲了舒淇小时候的经历,内容和拍摄手法都不错,应该算是好看的。
但是看过的观众都说有点压抑,最重要的它不是商业片,与同期上映的《即兴谋杀》无法相比。
就像是辛芷蕾与张颂文的《日掛中天》,半个娱乐圈都来到首映礼上,给两位实力派演员打气。
影片预售仅为229万,预测能有10亿。
不过,如果仅靠着男女主角的号召力,情感类文艺片,很难达到这个票房预期。
04
如果《日掛中天》不是辛芷蕾获奖,《春树》不是女主与那伙人开撕,会有人关注作品吗?
如果《女孩》不是舒淇转型第一部作品就获奖,老公又使劲撒狗粮,还会有人关注吗?
看看11月内地电影院里的凄惨。
陈坤的《旁观者》,黄晓明的《阳光俱乐部》,两位影帝的新作都滑铁卢了,竟然比不过一部古堡复仇的惊悚电影。
想想去年这个时候,宋佳、钟楚曦、赵又廷的《好东西》就称霸了近两个月的电影市场。
可以说,宋佳一个老公姐顶千军万马,10亿票房就这么诞生了。
文艺片,故事性很强贴近生活,女性题材,不乏幽默感和话题感……
《日褂中天》《女孩》《春树》是什么样呢?
如果没有主创团队的互撕,演员获奖,爱人的撒狗粮,还会有人关注吗?
这些文艺电影,走出国门,难道就是为了拿奖?
为了拿奖,还上演互撕戏码,想起了那句“相煎何太急”。
记得离世的蔡澜曾在自传里写过一篇,邵逸夫让他给亚洲的电影节评送名牌包包的故事。
那是快半个世纪的事了,看来评委打分投票有点门道。
记得香港的老导演和演员都说,金像奖越来越办不起了,没有赞助商,可能要缩水一半。
那么,那些亚洲电影节呢?比如说这个东京电影节。
#白百何回应东京电影节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