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意昂体育介绍
发布日期:2025-11-22 04:59 点击次数:183

诸葛亮空城计漏洞百出,司马懿早已识破,为何又选择撤兵

参考来源:《三国志》《三国演义》《资治通鉴》《晋书·宣帝纪》等

公元228年,街亭失守,诸葛亮退守西城。城中只有两千五百老弱残兵,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境。

诸葛亮登城楼,焚香抚琴。城门大开,四个老兵悠闲扫地。

司马懿军前观望,眉头紧锁:"诸葛亮生平谨慎,从不冒险。今日城门大开,必有伏兵!"

一声令下,十五万大军撤退。

司马懿在马上回头一笑,那一笑,意味深长。

【1】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

这是蜀汉倾全国之力的战争。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声势浩大地出祁山,目标直指关中。

初期进展非常顺利。陇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而降,整个关中为之震动。曹魏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可就在这关键时刻,街亭失守了。

街亭,是陇右的咽喉要道。诸葛亮派马谡率军驻守,可马谡违背军令,舍弃水源,把军队驻扎在山上。魏将张郃抓住这个致命失误,断绝水源,不战而胜。

街亭一失,全盘皆输。

陇右三郡刚刚投降,听说街亭失守,立刻又反了。魏军趁机反攻,长驱直入。诸葛亮的北伐大计,彻底破产。

更糟糕的是,诸葛亮此时身在西城。

西城是个小城,诸葛亮在这里督运粮草。城中只有文官和负责后勤的老弱士兵,加起来也就两千五百人,根本没有战斗力。

而魏军主力,正在疯狂地向西城扑来。

领军的,正是司马懿。

消息传来的时候,诸葛亮正在查看粮草账目。

"报!街亭失守,马谡兵败!"

诸葛亮手中的毛笔掉在地上,墨汁溅了一桌子。

他的脸色瞬间煞白。街亭失守,意味着什么,他太清楚了。这意味着他所有的谋划,全部化为泡影。更意味着,他现在身处险境。

"魏军在哪里?"诸葛亮强作镇定。

"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正向西城杀来!最多半天,就能兵临城下!"

诸葛亮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

半天。只有半天时间。

他快速盘算:撤退来不及了,粮草辎重都在城里,带不走。守城更不可能,两千五百老弱残兵,怎么守得住十五万大军?

唯一的办法,只有险中求胜。

诸葛亮睁开眼睛,眼神变得坚定。他下了一个大胆到疯狂的决定。

"传令!"他的声音平静得可怕,"打开所有城门。每个城门派四个老兵,扫地。其他人该干什么干什么,不准慌乱,不准出声。"

手下的将领都愣住了:"丞相,这……"

"照做!"诸葛亮斩钉截铁。

然后,他换上一身道袍,拿起古琴,登上城楼。

空城计,开始了。

【2】

要理解空城计为什么能成功,首先要理解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年轻时隐居隆中,自比管仲、乐毅。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著名的"隆中对":占据荆州、益州,联合东吴,北伐中原,最终三分天下。

此后二十多年,诸葛亮一直在实践这个战略。

他帮助刘备夺取荆州,占据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病死白帝城后,诸葛亮受托孤重任,辅佐后主刘禅,成为蜀汉实际上的掌权者。

诸葛亮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谨慎。

他用兵极其稳健,从不打无把握的仗。每次出兵,必定事先侦查清楚,算计周详,步步为营。

史书记载,诸葛亮"不好立异,不务速效,每出师,必先整顿,务求万全。"

正因为太谨慎,诸葛亮六出祁山,却从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同样因为谨慎,他也很少吃大亏。

除了谨慎,诸葛亮还有另一个特点:事必躬亲。

大到军事部署,小到士兵的口粮,他都要亲自过问。蜀汉朝廷的大小事务,他都要亲自处理。甚至有人说,打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诸葛亮都要亲自审批。

这种性格,让他操劳过度,最后病死五丈原。

但也正是这种性格,让他在军中威望极高。所有人都知道,诸葛丞相做事,滴水不漏,绝不会出纰漏。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了解,就是从这里来的。

他知道诸葛亮谨慎,知道诸葛亮从不冒险,知道诸葛亮做事滴水不漏。

所以,当他看到城门大开的西城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诸葛亮的风格。他一定设了埋伏。"

这就是诸葛亮敢赌的原因——他赌的,是司马懿对他的了解。

【3】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人。

这个人的一生,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大智若愚。

年轻时,司马懿就才华出众。可他看到天下大乱,知道出头的椽子先烂,于是装病躲在家里,不肯出仕。

曹操听说他的才华,多次征召。司马懿都推脱说自己有病,起不来床。

曹操派人去验证,司马懿真的躺在床上,装得像模像样。可曹操不信,派人半夜去看。结果发现司马懿在书房看书,根本没病。

曹操大怒,派人强行把司马懿抬进朝廷。从此,司马懿被迫出仕。

可他心里一直有戒备。他知道曹操多疑,所以处处小心,事事谨慎,从不露锋芒。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司马懿辅佐曹丕,立下大功。可他依然低调,从不居功自傲。

曹丕死后,曹睿继位。司马懿已经是曹魏的股肱之臣,掌握兵权。可他依然谨慎,步步为营。

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等待。

等待时机,等待机会,等待敌人犯错。

他和诸葛亮交手多年,从不轻易决战。诸葛亮想引诱他出战,他就是不出。诸葛亮派人送女人的衣服羞辱他,他也忍了。

为什么?因为他知道,蜀汉国力弱小,粮草不济。只要拖下去,诸葛亮必然撤军。

而他自己,只要活得够久,总有掌权的一天。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曹爽,掌握曹魏大权。此后不久,司马家族篡夺曹魏,建立晋朝。

这个人,活到了最后,笑到了最后。

【4】

要理解空城计,必须先理解街亭之败。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精心筹划了第一次北伐。

他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一方面派赵云、邓芝率军进攻郿县,吸引魏军主力;另一方面,自己亲率大军,突然出祁山,直取陇右。

这一招非常成功。曹魏朝廷猝不及防,陇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而降。关中震动,朝野恐慌。

曹睿急忙调兵遣将。他派张郃率五万精兵,迎击蜀军。同时,让司马懿统筹全局,防止蜀军进一步扩大战果。

诸葛亮知道,关键在于守住街亭。

街亭是陇右的咽喉,也是连接关中和陇右的要道。只要守住街亭,陇右三郡就稳了,就可以徐图关中。

可是谁去守呢?

诸葛亮手下能征善战的将领不多。关羽、张飞、黄忠、赵云年纪都大了,魏延又不够信任。

这时候,马谡站了出来。

马谡,字幼常,是诸葛亮器重的人才。他熟读兵书,善于谋略,诸葛亮平时经常和他讨论军事。

"丞相,让我去守街亭吧!"马谡请缨。

诸葛亮犹豫了。马谡虽然有才,但缺乏实战经验。这一次太关键了,不能有失。

可其他将领,又都有各自的任务。

最终,诸葛亮同意了。他再三叮嘱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你到了那里,要靠山傍水下寨,谨慎行事。"

马谡拍着胸脯保证:"丞相放心,我熟读兵书,岂能有失?"

可到了街亭,马谡犯了致命的错误。

他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不按诸葛亮的部署,反而把军队驻扎在山上。

"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全局。"马谡说,"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我军占据高地,敌人仰攻,必败无疑。"

王平劝他:"将军,山上没有水源。万一敌人断水,我军危矣。"

马谡不听:"你懂什么?兵书我比你熟!"

结果,张郃一到,立刻看出破绽。他不攻山,只围困山头,断绝水源。

蜀军在山上困了一天,没水喝,军心大乱。张郃趁机发动总攻,蜀军不战自溃,一败涂地。

马谡带着残兵败将逃回,街亭失守。

这一败,整个战局崩盘。陇右三郡见势不妙,立刻又投降了魏军。诸葛亮苦心经营的北伐大计,功亏一篑。

更可怕的是,魏军没有停下。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趁胜追击,直扑西城。

诸葛亮在西城,成了瓮中之鳖。

【5】

西城,一座不起眼的小城。

此刻,这座小城正在上演一场千古绝唱。

诸葛亮下令打开所有城门后,亲自检查每一个细节。

"你们四个,"他指着城门口的四个老兵,"拿扫帚,扫地。记住,动作要自然,不要慌张,就像平时扫地一样。"

四个老兵哆哆嗦嗦地拿起扫帚。

"不要抖!"诸葛亮声音严厉,"魏军来了,你们越慌张,他们越怀疑。记住,你们只是普通的扫地兵,什么都不知道。"

老兵们深吸一口气,勉强镇定下来。

"城里的百姓,"诸葛亮对手下说,"让他们该干什么干什么。开店的开店,走路的走路,不要躲藏,不要慌乱。越是正常,越是安全。"

"可是丞相,万一魏军真的进来……"

"不会的。"诸葛亮斩钉截铁,"只要我们不露怯,他们就不敢进。"

一切布置妥当,诸葛亮换上一身道袍,焚上一炉香,抱着古琴,登上城楼。

身边跟着两个小书童,一个捧剑,一个捧扇。

诸葛亮盘腿坐下,把古琴放在膝上,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

然后,他拨动琴弦。

悠扬的琴声,在城楼上响起。

正在这时,远处传来隆隆的马蹄声。

魏军来了。

黑压压的一片,旌旗蔽日,刀枪如林。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来,气势惊人。

为首的,正是司马懿。

他骑在高头大马上,一身戎装,威风凛凛。

可当他看到西城的景象时,愣住了。

城门大开。

不是一个城门开着,是所有城门都开着。

每个城门口,有四个老兵在悠闲地扫地。扫得很慢,很仔细,好像根本不知道大军压境。

城里的百姓,在街上走来走去。有的在摆摊,有的在聊天,有的在买菜。一切如常,仿佛这不是战场,而是一个平静的下午。

城楼上,一个穿道袍的人在抚琴。

琴声悠扬,飘飘渺渺。

司马懿眯起眼睛,仔细看去。那个人,正是诸葛亮。

诸葛亮坐在城楼上,闭着眼睛,神情专注,手指在琴弦上拨动。琴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急促,时而舒缓。

他的神情,从容不迫,仿佛根本没有看到城下的十五万大军。

司马懿的眉头皱了起来。

这不对劲。

非常不对劲。

【6】

司马懿举起手,示意大军停止前进。

他策马上前几步,仔细观察西城的情况。

城门大开,这是第一个疑点。

正常情况下,敌军来袭,应该紧闭城门,严阵以待。可西城的城门不但开着,而且是全部打开,毫无防备的样子。

这要么是真的没有防备,要么是故意引诱敌人进去。

老兵扫地,这是第二个疑点。

四个老兵,在城门口扫地。动作很自然,很悠闲,好像根本不知道外面有大军。可仔细看,他们的手在微微发抖。

扫帚的轨迹,也有些不自然。

百姓如常活动,这是第三个疑点。

街上的百姓,该干什么干什么。可气氛太平静了,平静得不像真的。一座即将被攻陷的城市,百姓应该惊慌失措,到处逃窜才对。

可西城的百姓,太淡定了。

诸葛亮抚琴,这是第四个疑点。

诸葛亮生平谨慎,从不冒险。可现在,他居然在城楼上抚琴,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这太反常了。

司马懿的脑子飞速运转。

"诸葛亮生平谨慎,绝不会如此托大。"他喃喃自语,"城门大开,必有埋伏。"

"可城里明明没有多少兵……"副将司马昭说。

"你看到的,可能正是他想让你看到的。"司马懿说,"诸葛亮善用奇谋,这是引蛇出洞。"

"那我们……"

"不能进。"司马懿斩钉截铁,"一旦进了城,中了埋伏,我军必败。"

"可万一是空城呢?"

司马懿沉默了。

是啊,万一真的是空城呢?

他又仔细观察了一遍。城里确实看不到多少士兵,只有老弱和百姓。

可这更让他怀疑了。

诸葛亮会把士兵藏在哪里?巷子里?房屋里?还是城外的树林里?

一旦大军进城,四门关闭,里应外合,魏军就完了。

司马懿不敢赌。

他看了一眼城楼上的诸葛亮。诸葛亮依然在抚琴,神情自若,仿佛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那琴声,好像在嘲笑他的犹豫。

司马懿咬了咬牙,做出了决定。

"传令!"他大声说,"全军撤退!"

"什么?撤退?"副将们都愣住了。

"撤!立刻撤!"司马懿不容置疑。

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而来,又浩浩荡荡地退去。

城楼上,诸葛亮的琴声没有停。

但他抚琴的手,微微颤抖了一下。

【7】

魏军退走了。

浩浩荡荡的十五万大军,就这么退走了。

城楼上,诸葛亮继续抚琴。琴声依然悠扬,但他的额头上,已经沁出了冷汗。

他不能停。

万一这是司马懿的试探呢?万一魏军只是退到远处观望呢?

他必须继续装下去,装到魏军彻底离开。

一曲终了。

诸葛亮缓缓睁开眼睛,看向远方。魏军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地平线上。

"丞相,他们真的走了!"手下激动地说。

诸葛亮没有说话。他慢慢站起来,放下古琴,扶着栏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然后,他的腿一软,差点跌倒。

"丞相!"两个书童赶紧扶住他。

诸葛亮摆摆手:"我没事,只是……有些累了。"

他的道袍,已经被冷汗湿透了。

走下城楼,诸葛亮召集所有将领。

"立刻收拾,准备撤退!"他下令。

"丞相,魏军已经退了……"

"他们还会回来的。"诸葛亮说,"司马懿不是傻子,他很快就会反应过来。我们必须趁现在赶紧走。"

"可粮草辎重……"

"能带走的都带走,带不走的烧掉!"诸葛亮果断说,"决不能留给魏军!"

就在这时,有人问了一句:"丞相,您刚才在城楼上,就不怕吗?万一司马懿真的攻进来……"

诸葛亮苦笑:"怕?我何止是怕,我是吓得魂飞魄散。"

他顿了顿,又说:"可我不能表现出来。一旦表现出来,司马懿就敢进来了。我必须装得比真的还真,他才不敢进。"

"那琴呢?您为什么要抚琴?"

"因为抚琴可以让我冷静。"诸葛亮说,"我必须保持冷静,不能慌乱。一旦慌了,就全完了。"

手下的人都沉默了。

他们这才意识到,刚才那一幕看似从容,实际上丞相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一个决策错误,全城的人都要没命。

"还有,"诸葛亮继续说,"我赌的,是司马懿对我的了解。他知道我谨慎,所以看到城门大开,反而不敢进。可如果是别人,早就冲进来了。"

"所以,这是一场心理战?"

"对。"诸葛亮点头,"我赌他会多想,会犹豫,会怀疑。只要他犹豫一下,我就赢了。"

两个时辰后,蜀军撤离西城。

他们带走了所有能带的东西,烧掉了带不走的粮草,然后迅速向汉中方向撤退。

第二天,司马懿派斥候回来查看。

斥候报告:"西城是空城,诸葛亮已经跑了。"

司马懿叹了口气。

他的副将不解:"父亲,您昨天为何不追?明明是空城……"

"追?"司马懿冷笑,"你以为我不知道是空城?"

"那您为何……"

"因为......."司马懿看向汉中的方向

【8】

"因为……诸葛亮不能死。"

此话一出,众人震惊。

其实,司马懿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空城。

破绽一:时间上来不及

从街亭失守到司马懿兵临西城,中间只有两天时间。

诸葛亮的主力部队都在前线,根本来不及调回西城。即使能调回来,也来不及布置埋伏。

两天时间,最多只能撤退,不可能设下天罗地网。

这个时间线,司马懿算得清清楚楚。

破绽二:兵力上说不通

街亭之战,蜀军主力尽失。诸葛亮手里剩下的兵力有限。

西城只是个小城,平时驻军不会超过三千人。现在街亭战败,兵力更少。

十五万对三千,甚至更少,司马懿有什么可怕的?

即使城里真有埋伏,顶多几千人,魏军有绝对优势。

破绽三:诸葛亮的反常

诸葛亮生平谨慎,这是事实。

可正因为谨慎,他更不会做出这么冒险的事。

真有埋伏的话,应该伪装成正常守城,引诱敌人攻城,然后里应外合。

而不是城门大开,自己在城楼上抚琴。

这太刻意了,刻意到不真实。

破绽四:战略上不合理

诸葛亮的目标是保存实力,安全撤退。

如果城里真有大军,他应该趁机伏击魏军,然后撤退。

可他没有。他只是坐在城楼上抚琴,等魏军自己退走。

这说明,他根本没有能力伏击,只能用空城计吓唬人。

这些破绽,司马懿都看得一清二楚。

可他还是下令撤退了。

为什么?

因为他有更深层的考虑。

【9】

司马懿不杀诸葛亮,首先是为了自己的权势。

公元228年的曹魏,表面上是皇帝曹睿掌权,实际上权力分散。

宗室势力强大,大臣们互相倾轧,年轻的皇帝要平衡各方势力。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掌握兵权,是因为有外敌威胁。

这个外敌,就是诸葛亮。

只要诸葛亮活着,蜀汉就会继续北伐。曹魏就需要一个能征善战的统帅来应对。

而这个统帅,就是司马懿。

如果杀了诸葛亮呢?

蜀汉失去诸葛亮,以刘禅的能力,根本不足为虑。曹魏就不再需要司马懿掌握大军了。

皇帝会收回兵权,司马懿就失去了最大的依仗。

更可怕的是,功高震主。

如果司马懿杀了诸葛亮,平定蜀汉,那功劳太大了。皇帝会更加忌惮他,甚至会借机除掉他。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功臣被杀,往往就是因为功劳太大。

司马懿深知这个道理。

所以,他要养寇自重。

既不让诸葛亮得逞,也不让他彻底失败。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让战争持续下去。

这样,他的兵权就能一直保住,地位就能一直稳固。

等时机成熟,再一举夺权。

果然,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控制了曹魏朝政。

此后不久,司马家族篡夺曹魏,建立晋朝。

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他长期掌握兵权。

而长期掌握兵权的前提,就是有外敌存在。

诸葛亮,就是这个"必要的外敌"。

【10】

即使是空城,攻进去也要付出代价。

诸葛亮虽然兵力不多,但都是精锐。更重要的是,城里有大量粮草辎重。

如果司马懿攻城,诸葛亮可能会采取玉石俱焚的策略——烧毁粮草,与魏军巷战。

巷战是最消耗人力的战斗方式。即使最后攻下西城,魏军也会损失惨重。

而且,魏军此时已经长途追击,人困马乏。

士兵疲惫,战斗力大打折扣。这种状态下攻城,损失会更大。

更关键的是,司马懿需要保存这支军队的实力。

这支军队,是他权力的基础。损失太大,他的地位就会动摇。

朝中的政敌,正等着他犯错呢。

一旦损失过大,皇帝就有理由削弱他的兵权,甚至撤换他。

所以,司马懿必须保存实力。

放走诸葛亮,损失的只是一个战机。

可如果强攻西城,损失的可能是他的整个前程。

孰轻孰重,司马懿算得很清楚。

【11】

司马懿和皇帝曹睿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

曹睿年轻,有才干,但也多疑。他既需要司马懿对抗蜀汉,又担心司马懿权势过大。

这是典型的君臣矛盾。

如果司马懿杀了诸葛亮,立下天大的功劳,曹睿会怎么想?

他会感激,但更多的是忌惮。

因为这证明了司马懿的能力太强,已经强到无人能制约的地步。

历史上,功臣被杀,往往就是这个原因。

韩信、白起、岳飞……哪个不是因为功高震主而死?

司马懿不想成为下一个。

所以,他要保持一个适度的功劳。

击退诸葛亮,保住陇右,这个功劳刚刚好。既显示了能力,又不会功高震主。

而且,只要诸葛亮还活着,蜀汉还会继续北伐。

司马懿就还有立功的机会,还能继续掌握兵权。

这才是长远之计。

朝中的政敌也在看着他。

曹氏宗室、其他大臣,都希望他犯错。一旦他损失惨重,或者功劳太大引起皇帝猜忌,他们就会趁机发难。

司马懿必须小心翼翼地走钢丝。

既要立功,又不能太过。既要掌权,又不能太显眼。

空城计这件事,给了他一个完美的理由:"敌人狡猾,我谨慎行事,避免中计。"

这个理由无懈可击。既显示了他的稳重,又避免了风险。

完美。

【12】

除了这些功利的原因,还有一个更私人的原因:对手的价值。

司马懿和诸葛亮,是当世双雄。

两人才智相当,谋略相近,都是各自主公的股肱之臣。

多年交手,司马懿对诸葛亮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感情。

既是敌人,又是对手;既要击败他,又欣赏他。

诸葛亮的忠诚,让司马懿敬佩。

刘备死后,诸葛亮本可以自立为王,可他没有。他鞠躬尽瘁,辅佐刘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种忠诚,在乱世中太罕见了。

诸葛亮的才华,让司马懿欣赏。

无论是政治手腕、军事谋略,还是治国理政,诸葛亮都是顶尖高手。

和这样的对手交锋,是一种享受。

更重要的是,对手的价值。

人生难得一对手。

如果没有诸葛亮,司马懿的人生会少了很多意义。

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最怕的不是敌人太强,而是没有对手。

诸葛亮就是司马懿的对手。

杀了他,当然可以,但人生就少了一个对手,少了一种乐趣。

不如留着他,继续较量。

每次北伐,都是一次智慧的交锋。每次对峙,都是一次谋略的比拼。

这种感觉,让司马懿着迷。

所以,在西城城下,当他看到城楼上抚琴的诸葛亮时,心里闪过一个念头:

"这一次,算你赢了。"

然后,他下令撤军。

【13】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空城计的成功,不是因为司马懿被骗了,而是因为他选择被骗。

或者说,他看穿了,但选择配合。

诸葛亮用空城计赌司马懿的多疑,司马懿则利用这个机会达成自己的目的。

表面上看,诸葛亮赢了,保住了性命,全身而退。

实际上,司马懿也赢了,达成了养寇自重的目的,保住了权势。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故事更复杂。

《三国志》中,根本没有记载空城计这件事。

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三国演义》中,很可能是罗贯中虚构的。

真实的历史中,街亭之战后,诸葛亮确实撤回汉中,但具体过程如何,没有详细记载。

可即使是虚构的,这个故事依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它反映了权谋的复杂性,战场上的胜负,往往不只是军事问题,更多的是政治和人性的博弈。

司马懿的选择,看似不合理,实际上是最合理的。

他用一个战术上的让步,换来了战略上的主动。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14】

空城计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一,真正的智慧,不是蛮力,而是看透局势。

诸葛亮看透了司马懿的心理,用空城计保命。

司马懿看透了朝廷的政治,用撤军保权。

两个人都在更高的层次上博弈。

第二,有时候,放手才是最好的选择。

司马懿不杀诸葛亮,表面上是放过了敌人。

实际上,是为自己留了后路,保住了权势。

杀了诸葛亮,爽一时;不杀诸葛亮,爽一世。

第三,对手的价值,有时候比敌人更重要。

诸葛亮对司马懿来说,既是敌人,也是对手,更是利用的工具。

保住诸葛亮,就是保住自己的地位。

第四,权力的游戏,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司马懿和诸葛亮明面上是敌人,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合作关系"。

诸葛亮需要司马懿作为对手,体现自己的价值。

司马懿需要诸葛亮作为威胁,维持自己的权力。

两个人互相成就。

第五,看得长远,才能走得更远。

司马懿不贪图一时的功劳,而是着眼于长远的权势。

最终,他活到了最后,笑到了最后。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彻底掌控曹魏,为司马家族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这就是智慧的力量。

【15】

公元234年秋,五丈原。

诸葛亮病重,躺在军帐中。

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

五十四岁,正值壮年,可他已经油尽灯枯。

多年的操劳,耗尽了他的生命。

临终前,诸葛亮问身边的人:"司马懿现在在哪里?"

"在渭水北岸,按兵不动。"

诸葛亮苦笑:"他在等我死。"

"丞相……"

"不用劝我,我知道自己的身体。"诸葛亮叹气,"司马懿这个人,很厉害。他不和我拼,就是要耗死我。"

"可我们……"

"我死之后,蜀汉就完了。"诸葛亮说,"刘禅不是当皇帝的料,手下又没有能人。司马懿只要等着,蜀汉迟早灭亡。"

几天后,诸葛亮去世。

消息传到魏营,司马懿听到后,沉默良久。

手下问:"丞相,诸葛亮死了,我们要不要趁机进攻?"

"不。"司马懿摇头,"让他们撤军。"

"为什么?"

"因为,"司马懿看着远方,"一个时代结束了。"

他站起来,向五丈原的方向拱手,说了四个字:

"天下奇才。"

眼中,有泪光闪烁。

诸葛亮死后,蜀汉果然一蹶不振。

没有了诸葛亮,再也没有人能领导北伐。司马懿也没有了养寇自重的必要。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曹爽,掌控曹魏大权。

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晋。

司马家族,最终统一天下。

回头看空城计这件事,无论是真是假,都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

真正的智者,不争一时之胜负,而谋长远之大计。

诸葛亮用空城计保住了性命,但最终还是没能完成北伐。

司马懿放走了诸葛亮,却赢得了天下。

谁是真正的赢家?

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