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足联主席詹尼·因凡蒂诺最近在罗马的欧洲足球俱乐部协会(EFC)大会上的一番话,让整个欧洲足坛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他警告说,将国内联赛的正式比赛放到海外去踢,是在冒着“巨大的风险”。这话分量不轻,尤其是在场的都是各大俱乐部的老板和高管,正是这股潮流背后最直接的推动者或观望者。
具体来说,矛头指向的是西甲和意甲。西甲那边,比利亚雷亚al和巴塞罗那计划今年十二月跑到美国迈阿密去打一场联赛;而意甲这边,AC米兰和科莫则打算明年二月在澳大利亚珀斯碰面。欧足联据说已经不太情愿地开了绿灯,但因凡蒂诺明确表示,国际足联拥有最终决定权。这事儿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因凡蒂诺的核心观点,是维护现有的足球结构。他说,足球能成为世界第一运动,靠的是国家、洲际、全球三个层级的赛事体系。一旦打破这个结构,风险就来了。他的话讲得很外交,没有直接说“不”,而是提出需要“更全球化的反思”,反问大家是想要一个“谁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为所欲为”的系统,还是一个“考虑到各方利益和合法性的受监管系统”。
听上去有点绕,但做体育报道这么多年,对这套话术再熟悉不过。这基本就是官方在面对一个棘手的新问题时,既不想立刻扼杀,又怕失控的标准表态。他提到自己有个人看法但不便透露,这很因凡蒂诺。他真正想做的,是把这件事纳入FIFA的管理框架下,而不是让各大联赛各自为政,最后把局面搞得一团糟。
坦白说,这股风潮并非空穴来风。我至今还记得几年前,西班牙超级杯第一次被搬到沙特阿拉伯举办时,我们记者圈里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一场本该属于西班牙球迷的杯赛,为了不菲的出场费和商业赞助,飞了半个地球去踢。结果呢?这扇门一旦打开,就很难再关上了。西甲和意甲现在想把联赛也搬出去,逻辑上似乎顺理成章——既然杯赛可以,为什么联赛不行?
不过,现场也有不同的声音,而且来自一个谁也无法忽视的俱乐部。拜仁慕尼黑的首席执行官扬-克里斯蒂안·德雷森,同时也是EFC的副主席,态度就非常坚决。他说,拜仁没兴趣跟风,联赛的“法定比赛”就应该在主场踢。他的原话很有意思:“我们为球迷而战。
我们为海外的球迷踢表演赛,但我们为本土的球迷踢联赛。”
拜仁这位高管说的话,其实挺实在。一场联赛对于主队球迷意味着什么?那是一个赛季里十几次的固定期待,是社区文化的一部分。现在为了所谓的“全球扩张”,把其中一场直接“剥夺”掉,送到几千公里外的地方去,对那些买了季票的本地球迷公平吗?比利亚雷al的主场球迷,可能一个赛季就盼着这么一次看巴塞罗那来访的机会,结果比赛被安排去了迈阿密。这笔账,商业上也许算得过来,但情感上呢?
德雷森还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他认为俱乐部的国际化扩张,应该通过新的国际俱乐部赛事来实现,比如改制后的世俱杯。这其实是个思路,把商业开发和传统赛事分开,既能賺钱,又不破坏联赛的根基。可惜,这个想法对于那些急于变现的联赛管理者来说,可能有点太慢了。
因凡蒂诺也提到了审批流程的复杂性,比如迈阿密的比赛,除了欧足联,还得经过中北美及加勒比海足球协会的批准;珀斯的比赛则需要亚足联点头。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得同意,最后才轮到FIFA拍板。这说明FIFA手里还握着王牌,但它似乎更倾向于建立规则,而不是一刀切地禁止。
这件事情的本质,是足球商业化浪潮下又一次对传统的冲击。资本的逻辑永远是追逐增量市场,北美和澳洲无疑是充满诱惑的沃土。但足球的根基,始终是那些扎根于本地社区的俱乐部和一代代追随的球迷。把联赛搬到海外,就像把一棵大树连根拔起,试图栽到另一片土壤里去,也许能活,但味道肯定就变了。因凡蒂诺的警告,更像是在提醒那些狂热的淘金者:别忘了,这棵树为什么能长这么大。他现在要做的,是看看能不能给这棵树修剪出一条既能向外伸展、又不伤及根本的新枝桠。这盘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