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为啥你家里随便买个灯泡,都能拧到任何一个灯口上?为啥不管你用的是苹果、安卓还是华强北,充电线插到墙上的插座里都能通电?
是厂商们良心发现,主动搞起了世界大同吗?
别天真了,这背后不是温情脉脉的行业共识,而是血淋淋的权力游戏。
谁定义了标准,谁就是这个游戏里坐庄的。其他人,要么上桌陪玩,要么滚蛋回家。
而就在最近,国家能源局悄悄下发了一个通知,看起来平平无奇,就是说要制定和修订1267项能源领域的行业标准。
字不多,事儿极大。
这哪是什么通知,这分明就是一场能源新战争的开战檄文。一场决定未来十年,谁能大口吃肉,谁连汤都喝不上的“权力”重新洗牌。
这事儿,比你看K线图刺激多了。
K线图是什么?那是大众情绪的心电图,大部分时间在划水,偶尔来一次ICU级别的抢救。而这种行业标准的制定,是直接在手术台上给你动刀,决定你未来是活蹦乱跳还是坐轮椅。
要理解这场游戏的残酷性,我们必须用【半佛财经分析框架】把这事儿给扒光了看。任何一个政策的出台,都离不开四个牌桌上的玩家:平台(这里是监管)、公司、用户、以及潜在的对手。
第一方,监管,也就是国家队。
他们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搞1000多个标准?闲的吗?当然不是。
第一性原理追问:不这么做会死吗?
会。不是立刻暴毙,是慢慢被放血,最后变成别人砧板上的肉。
你想想,在新能源这个赛道上,我们现在有点领先优势。光伏板、动力电池、新能源车,玩得飞起。但这种优势非常脆弱,本质上是靠着巨大的市场和产业链优势卷出来的。
怎么把这种暂时的优势,变成永久的护城河?
答案就是:定标准。
以前我们玩不过别人,是因为游戏规则是别人定的。比如发动机技术,专利壁垒高得一塌糊糊,你只能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吃灰。现在好不容易在电车上换道超车了,如果我们不定自己的标准,那欧美的老炮们分分钟就能搞出一套新的技术标准,然后反手宣布你的技术不“环保”,不“安全”,不“高级”,直接把你挡在门外。
这招他们玩得太熟了。
所以,现在我们自己来,从电池的能量密度怎么算,到充电桩的接口协议是什么,再到风力发电机的叶片材料用哪种,全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就像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第一件事就是“车同轨,书同文”。轨道宽度不一样,你的马车再快也跑不远。我们现在搞能源标准,就是修一条通向全球市场的“高铁”,而且轨道的标准我们说了算。以后国外的产品想进来,可以,先看看符不符合我们的标准。我们的产品想出去,那就是带着标准出海,让别人来适应我们。
这叫什么?这就叫把先发优势,用规则给焊死。
第二方,牌桌上的大小公司们。
这1267项标准,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张张通往天堂或者地狱的门票。
对于头部的大公司,尤其是那些参与标准制定的巨头来说,这简直是天降大利好。什么叫参与制定?翻译一下就是,把我们公司已经玩得很溜的技术,上升为行业标准。
这操作骚不骚?这简直就是既当了运动员,又当了裁判员。
以后大家搞生产,都得按照我的路子来。要么你给我交专利费,要么你花大价钱绕开我的专利,怎么算都是我赢。这就叫【喂到嘴里】,国家队亲自下场给你当靠山,帮你把护城河挖得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
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可能就是一场噩梦的开始。
标准的出台,意味着技术门槛的陡然拉高。以前大家都是草台班子,随便攒点东西就能卖,主打一个性价比。现在不行了,你的材料、你的工艺、你的测试流程,都得符合标准。
不符合?对不起,你的产品连出厂的资格都没有。
这就逼着所有中小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升级。升级就要钱,要研发,要人才。很多本来就活在利润剃刀边缘的小厂,可能就直接被这一波带走了。
这就是所谓的行业出清。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过程非常残忍。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洪水,能爬上诺亚方舟的活下来,爬不上去的,就只能在泥石流里当个显眼包。
对他们来说,这不是风口,是火山口,跳进去大概率不是起飞,是变成一个熟人。
所以你看,标准的制定,本质上是一种资源和利益的再分配。它会让强者更强,顺便把那些跟不上节奏的弱者,从牌桌上清理出去。残酷,但高效。
第三方,就是我们这些普通用户。
我们能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短句三连来了:
标准,对我们是好事。
安全,有了保障。
体验,会更统一。
这是真的吗?大部分时候是真的。
统一的标准意味着更安全的产品。你不用担心买到的充电桩因为标准不统一,把你的电动爹给充爆了。你也不用担心家里的光伏板,一阵妖风就吹成了天女散花。
统一的标准也意味着更好的体验。以后跨品牌充电会更方便,不同厂家的储能设备可能也能互相兼容。避免了当年手机行业“一个牌子一个充电口”的蛋疼历史重演。
但凡事都有但是。
标准被大厂把持,有时候也意味着选择的减少和价格的变相上涨。当所有人都只能在一个框架内玩的时候,创新的活力可能会被压制。更重要的是,那些为了达标而增加的研发、测试、生产成本,你猜猜最后会由谁来买单?
没错,就是你我他。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道理永不过时。
第四方,国外的竞争对手们。
他们现在肯定在办公室里,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疯狂研究这1267项标准的详细条文。
因为这里面藏着未来全球能源市场的密码。
商战是什么?就是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我们的标准一旦建立并推行,就等于是在全球市场上,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比如,我们在特高压输电技术上是全球独一份,那我们制定的特高压标准,其他国家想学就得交学费。我们在光伏产业链上占据绝对优势,那我们制定的光伏组件标准,就会成为事实上的全球标准。
这是一种降维打击。打的不是产品,不是价格,而是规则本身。
以后大家一起玩,就要在我的规则下玩。你不服?可以,你自己拉一帮人,搞另一套标准。但问题是,我这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有最完整的产业链,你那套标准,能有多少人陪你玩?
这就是阳谋。堂堂正正地告诉你,我要开始抢地盘了,而且是连着地基一起抢。
所以,回到最初那个问题。
国家能源局这一个看似枯燥的通知,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新能源产业的“瞎积薄发”的草莽时代,彻底结束了。过去那种靠着胆子大、路子野就能赚到钱的窗口期已经关闭。
接下来,是一场“快种快收”的硬核科技战、标准战、生态战。
每一个从业者,都必须在这1267项标准的框架内,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要么,你成为标准的一部分,吃上最肥的肉。要么,你快速适应标准,喝口汤。要么,你被标准淘汰,成为时代的眼泪。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呢?我们能干嘛?
说实话,没啥能干的。
你以为你能参与制定?
想多了,洗洗睡吧。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看懂这背后的逻辑。知道你买的每一度电,开的每一公里车,背后都是大国博弈和产业厮杀的缩影。
这样,至少在付钱的时候,能让你有一种参与了千亿级别项目的幻觉。
感觉是不是好多了?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