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南军方高调宣布从韩国引进 20 门 K9A1 自行榴弹炮时,东南亚的军事天平似乎被投下了一颗石子。这笔单价堪比武装直升机的军购,加上不久前 “白捡” 的护卫舰,让越南一时间成了地区舆论的焦点。但剥开 “东南亚最强炮兵” 的噱头,越韩两国各怀鬼胎的交易,更像是一场注定难圆的迷梦。
天价火炮的 “威慑幻象”
在中越边境的崇山峻岭间,即将出现的 K9A1 自行榴弹炮正被越南赋予过高期待。这款由韩国三星特克温公司制造的装备,曾因在延坪岛炮战中暴露出炸膛、射程不足等问题饱受诟病,却被越南以 1250 万至 1500 万美元的单价收入囊中。20 门火炮的总价高达 3 亿美元,足够购买 3 个营的中国 PHL-191 远程火箭炮 —— 后者 480 公里的射程,是 K9A1
的
6 倍之多。
越南将这批火炮部署在边境地区的意图昭然若揭。但翻开军事手册便知,K9A1 的 52 倍口径 155 毫米火炮在发射普通炮弹时射程仅 30 公里,即便使用增程弹也不过 50 公里,且每分钟 6 发的射速在现代炮兵对决中早已不算优势。更致命的是,其火控系统依赖美国 GPS 导航,一旦在冲突中信号被干扰,便会沦为移动靶标。中国部署在西南边境的 PCL-181 车载加榴炮,不仅重量比 K9A1 轻 10 吨、机动性更强,还能兼容激光制导炮弹,在无人机校射下实现 “指哪打哪”。
军事专家指出,越南采购 K9A1 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实战价值。韩国通过这笔交易,得以将军工影响力渗透进东南亚;而越南则试图借助外部力量营造 “军事现代化” 的假象,给自己在南海争端中壮胆。但这种 “以高价买安慰” 的操作,早在 2016 年采购 6 艘俄罗斯基洛级潜艇时就上演过 —— 那些耗资 32 亿美元的水下装备,因缺乏配套维护设施,如今出勤率不足 40%。
免费护卫舰的 “隐形陷阱”
与重金购炮形成反差的是,越南近期还从另一个国家 “白捡” 了一艘护卫舰。这艘满载排水量 2000 吨的二手舰艇,表面看是 “友情赠送”,实则暗藏玄机。该舰服役已超过 20 年,主机老化严重,所谓的 “升级改造” 不过是更换了雷达外壳,其核心的防空导弹系统早已停产,连配套的反舰导弹都需要向第三方采购。
更值得警惕的是,赠送国附加了 “技术合作” 条款 —— 越南需允许其企业参与金兰湾的港口扩建项目。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979 年,苏联也曾以 “免费” 方式向越南提供军舰,最终换来的是金兰湾 25 年的使用权。如今,某些国家试图
故技
重施,通过军备援助换取战略支点,而越南为获取短期军事利益,正一步步踏入地缘博弈的陷阱。
这艘护卫舰的作战能力同样堪忧。其装备的近防炮射速仅 3000 发 / 分钟,难以拦截超音速反舰导弹;舰载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不足 50 公里,在中国海军 056A 护卫舰面前毫无优势。更讽刺的是,越南海军目前主力舰艇的平均舰龄已达 35 年,即便加上这艘 “免费舰”,其整体实力仍不及中国南海舰队的一个驱逐舰支队。
小国博弈的 “危险游戏”
越南在军购上的 “左右逢源”,本质是小国试图在大国夹缝中寻找平衡的无奈之举。但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将国家安全寄托于外部势力,最终只会沦为棋子。韩国的 K9A1 生产线中,有 30% 的零部件依赖进口,一旦国际局势变动,越南连炮弹补给都成问题;而赠送护卫舰的国家,早已在暗中与菲律宾、马来西亚达成类似 “军援换合作” 协议,越南不过是其东南亚布局中的一环。
中国的应对则展现出大国定力:一方面持续推进国防现代化,在西南边境部署的 YLC-8E 反隐身雷达可追踪 200 公里外的目标,与东风 - 10 巡航导弹形成远近搭配;另一方面通过 “南海行为准则” 磋商,与东盟国家构建互信机制。这种 “以实力求和平” 的策略,远比越南的 “重金买安全感” 更可持续。
当越南士兵驾驶着天价火炮在边境巡逻时,他们或许不会想到,中国西南边境的农民正用北斗导航精准播种;当越南海军为新获护卫舰举行升旗仪式时,中国海警船已在南海实现常态化巡航。这场由越韩等国掀起的军备小波澜,终究难以撼动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势。小国的生存之道,从来不是依附强权,而是认清自身定位 —— 在这个道理上,越南似乎还需要更多教训才能明白。